渡江云
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潮初。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
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愁余。
荒洲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
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
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
书纵远,如何也都无。
注释原序: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这是一首伤离念远的怀旧词。
作者自辛卯(1291)南归,至己亥(1299)回杭州之前,多居山阴(绍兴),所以自称“山阴久客”。
又云“一再逢春”,说明此词当为南归二年以后所作,时年作者已四十七岁。
此时,家亡国破,一身孤旅,作为故国王孙,作品自多漂泊之感,怀旧之伤。
上片写景。
空阔高远,是登高所见。
先写远景,起两句为倒装句,“山空入海”,乃“倚楼望极”所见。
山耸春空,天澄大海,起势十分壮阔。
“风急暮潮初”,亦承“倚楼”而来。
风急潮生,以景写情,用风、潮状翻腾之思绪,实为生花妙笔。
接着写近景,“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在鸠鸟的叫声中,雨不停地下着;
一畦畦尚未插秧的水田,从水面上映现着闪动的锄头。
勾勒出一幅春天的江南水乡画图。
笔锋以细间阔,句工又意新,描绘出了前人作品从来描绘过的春天的境界。
“新烟”两句,念及西湖风光之好;
“犹记得”两句,则念及旧居之适。
“想”字是关键,触景生情,想到了“西湖”的“新烟禁柳”。
清明改火,故曰新烟,唐《辇下岁时记》载:“清明曰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禁柳,即禁官之柳,杭州为南宋京都,故称西湖之柳为禁柳。
作者对西湖是十分眷怀的。
正如舒岳祥所说:“(张炎)同社稷变置,凌烟废堕,落魄纵饮,北游燕、蓟,上公车,登承明有日矣。
一日思江南菰米莼丝,慨然补被而归……。
”由于作者思念之切、眷恋之深,无时无地不在想,所以,下面承以“犹记得”二句。
“记得”由想而来。
想是如今,记是过去;
想是悬揣之词,记则是确切之念。
由昔证今,由今忆昔,虽未点明今昔兴亡之感。
而其意妙在不言之中。
思念旧游、故居,即怀念故国。
正如沈祖棻先生所说:“依依杨柳,自遗氏视之,与离离禾黍何殊哉?
”真是虚笔远扬,宛转关情,清远蕴藉,凄怆缠绵。
下片抒情,纯以咏叹出之。
过片“愁余”二字,承上启下,概括全篇;
亦收亦纵,曲意不断。
“荒洲古溆(xú絮),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
”感叹自己漂泊无定。
水溆,即水浦,小的港汊。
舒岳祥说他:“不入古杭,扁舟浙水东西,为漫浪游。
散囊中千金袋,吴江楚岸,枫丹苇白,一奚童负囊自随。
”这里的三句词,正是这种漂流无定的生活的写照。
“空自觉”三句,叹自己日愈销减。
“围羞带减”,写腰围消瘦,带眼减缩,说明自己消瘦了;
“影怯灯孤”,写自己的孤寂,而冠以“空自觉”,则见更无人关情及之,进一步叹喟自己的漂泊之苦!
“常疑”以下三句,叹别久无书信相来。
“桃花面”,谓人面艳美如桃花,指词人意中女子。
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这三句,句句转换,层层推进,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
末尾:“书纵远,如何梦也无?
”就没有书相往来反诸无梦,层层深宛。
纵观张炎这首词笔墨翻腾,意亦纡宛绘景之致,抒情沉挚,是词林艺苑的一首佳作。
郑思肖在为张炎词所作的序中云:“吾识张循王孙玉田先辈,喜其三十年汗漫南北数千里,一片空狂怀抱,日日化雨为醉……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飘飘微情,节节弄拍,嘲明月以谑乐,卖落花而陪笑,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绣山水,犹生清响。
”这首《渡江云》,即如是之词作。
(贺新辉)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961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