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山居偶成,每与文翰二三子论文把酒
归去来兮,吾家何在,结茆水际林边。
自无人到,门设不须关。
蛮触政争蜗角,荣枯事、不到尊前。
应堪叹,清溪流水,东去几时还。
此身何处著,从教容与,木雁之间。
算躬耕陇亩,在我无难。
便把锄头为枕,眠芳草、醉梦长安。
烟波客,新来有约,要买钓鱼竿。
四首,大概相类,互有得失。
复杂用元(原作无,兹据丁钞本改)寒删先韵,而语意若有不伦。
仆不揆,*斐合三家奇句,试为一首,必有能辨之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主人终夜留欢。
密云双凤,碾破缕金团。
*品香泉味好,须臾看、蟹眼汤翻。
银瓶注,花浮兔碗,雪点鹧鸪斑。
双鬟。
微步稳,春纤擎露,翠袖生寒。
觉清风扶我,醉玉颓山。
照眼红纱画烛,吟鞭送、月满银鞍。
归来晚,芸窗未寝,相伴小妆残。
晴皎霜花,晓熔冰羽,开帘觉道寒轻。
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不听秋声。
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寻红探粉,也恁忺人。
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注释注释:1315 年(元红宗廷祐二年),元朝入主南宋故土已住几十年。
为了取得汉人士族的支持,决定重开科举。
一些汉族青年,欢欣鼓舞。
但张炎对此看待很清楚,借题发挥,揭开元朝统治的真实目的。
“小春”即“十月小阳春”。
因十月天气和暖如春,故名。
恰值秋冬过渡之际,江南出现一种“返春”现象。
但随即冷气南侵,萧条的冬天会很快来临。
“睛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写天气转暖。
人们卷帘开窗,地上一片皎白。
旭日东升后,冰霜被阳光扫尽,也带走了丝寒意。
以词人饱经风霜的老眼看来,“寒轻”的感觉只是一种骗人的假象而已,因而随即落笔为“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
这体现在他所冠的一个“误”字上。
这里并非讲大家的感觉有误,而是说这些啼鸟有“误 ”。
啼鸟越欢畅,以为春日来临。
越发让人感到其无知之极。
这里透露出张炎对待元朝重开科举所持的态度。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
”既然天气暂时回暖,不必再做《秋声赋》,可以躲进一边作短暂的休憩。
词情“顿挫”之处,它重新振起作了一点“ 休整 ”。
继而“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消凝”是“消魂凝魄”表明一种感怀的精神状态。
园中偶尔开放的一两朵花,不过是一种“借暖”而已,因此词人“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
词情发生极大的转折,在此凭空一转。
这一句“换头”,笔力警峭空灵,起到了“转接”作用 。
“阳和”典出《 史记·秦始皇本纪 》: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这里用它来比拟皇家的恩泽。
“阳和能几许”,暗示了元朝廷的“恩泽”只是骗人之举。
那辈稚嫩的孩童们是不可能理解的,他们纷纷出动,寻红探粉,也恁炊人。
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
”“笑”字,表示他感到可笑,然而,幼童的无知还不足令人担心 。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
”使之忧虑的是 :隐居蛰伏着的“遗民”可千万不能去上当呀。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这是词人发出的警告。
足以提起人们的警惕和深思。
小春之后又将是北风猛吹、灞桥雪深的恶劣天气了。
“阳和”和“春意”又能何处寻呢!
这是一篇描写“小春”时序风光的一首咏物佳作。
“小春”天气,冷暖不定。
在写景方面,如太阳的融冰化霜,小鸟之啼鸣,孩童寻幽探胜,以及将醒睡蝶之神态,极为传神。
作者在咏其物的同时,又给出了其生动的形象。
借气候之多变,喻指政治气候之变化无端。
以写物之话语实言其志也。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381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