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平州节使完颜骠骑命作醮,索词

朝代:作者: 王丹桂 体裁:

和气融融,日迟风软,艳阳物景相宜。

园林铺秀,桃李正芳菲。

燕语莺声斗巧,黄金嫩、柳带低垂。

香风细,仙姿是日,分瑞向深闺。

神仪。

何秀发,温颜玉润,鹤态依稀。

志谦和慈惠,大善常持。

遐寿不须重祝,真元性、自有仙期。

俗缘断,人间梦觉,还去宴瑶池。

风仙化我,无限词章。

仍怀犹豫心肠。

儿画骷髅省悟,断制从长。

欲待来年学道,恐今年、不测无常。

欲来日,恐今宵身死,失却佳祥。

管甚儿孙不了,脱家缘街上,恣意猖狂。

遣兴云游水历,别是风光。

经过无穷腾景,更那堪、得到金方。

专一志,炼丹阳,须继重阳。

脱)治疗不痊。

忽一夕梦见师叔说,以药饵治疗之法,问其姓名,乃终南和先生也。

觉来依此服饵,其病自愈。

至甲午岁重九日,张公亲诣师叔坟前烧香礼谢,及立碣安於墓塔之上,因以词赠之和公师叔,升霞之后。

奇哉妙矣希有。

医可临潼必死,张公道友。

神仙不求人报,望贤家、省悟回首。

谁知道,却远来地肺,烧香胡走。

作个小词奉劝,譬无常决烈,疾些拂袖。

物外降心修炼,虎龙交媾。

一朝行功圆满,九还丹、自然成就。

神光灿,跨鸾归,谢师拯救。

露洗新秋,天浮灏气,桐孙初长庭隅。

绷裁红锦,门左记垂弧。

白发萱亲笑道,于今见、四叶喜荣敷。

天台路,吾儿知否,倩雁报安书。

山中何所有,石田茆屋,菊径瓜区。

更寒窗老砚,他日尽传渠。

愿汝身如犊健,看书罢、更学把梨锄。

称乡里,善人可矣,卿相又何如。

归去来兮,吾家何在,结茆水际林边。

自无人到,门设不须关。

蛮触政争蜗角,荣枯事、不到尊前。

应堪叹,清溪流水,东去几时还。

此身何处著,从教容与,木雁之间。

算躬耕陇亩,在我无难。

便把锄头为枕,眠芳草、醉梦长安。

烟波客,新来有约,要买钓鱼竿。

四首,大概相类,互有得失。

复杂用元(原作无,兹据丁钞本改)寒删先韵,而语意若有不伦。

仆不揆,*斐合三家奇句,试为一首,必有能辨之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主人终夜留欢。

密云双凤,碾破缕金团。

*品香泉味好,须臾看、蟹眼汤翻。

银瓶注,花浮兔碗,雪点鹧鸪斑。

双鬟。

微步稳,春纤擎露,翠袖生寒。

觉清风扶我,醉玉颓山。

照眼红纱画烛,吟鞭送、月满银鞍。

归来晚,芸窗未寝,相伴小妆残。

晴皎霜花,晓熔冰羽,开帘觉道寒轻。

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不听秋声。

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寻红探粉,也恁忺人。

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注释注释:1315 年(元红宗廷祐二年),元朝入主南宋故土已住几十年。

为了取得汉人士族的支持,决定重开科举。

一些汉族青年,欢欣鼓舞。

但张炎对此看待很清楚,借题发挥,揭开元朝统治的真实目的。

“小春”即“十月小阳春”。

因十月天气和暖如春,故名。

恰值秋冬过渡之际,江南出现一种“返春”现象。

但随即冷气南侵,萧条的冬天会很快来临。

“睛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写天气转暖。

人们卷帘开窗,地上一片皎白。

旭日东升后,冰霜被阳光扫尽,也带走了丝寒意。

以词人饱经风霜的老眼看来,“寒轻”的感觉只是一种骗人的假象而已,因而随即落笔为“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

这体现在他所冠的一个“误”字上。

这里并非讲大家的感觉有误,而是说这些啼鸟有“误 ”。

啼鸟越欢畅,以为春日来临。

越发让人感到其无知之极。

这里透露出张炎对待元朝重开科举所持的态度。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

”既然天气暂时回暖,不必再做《秋声赋》,可以躲进一边作短暂的休憩。

词情“顿挫”之处,它重新振起作了一点“ 休整 ”。

继而“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消凝”是“消魂凝魄”表明一种感怀的精神状态。

园中偶尔开放的一两朵花,不过是一种“借暖”而已,因此词人“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

词情发生极大的转折,在此凭空一转。

这一句“换头”,笔力警峭空灵,起到了“转接”作用 。

“阳和”典出《 史记·秦始皇本纪 》: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这里用它来比拟皇家的恩泽。

“阳和能几许”,暗示了元朝廷的“恩泽”只是骗人之举。

那辈稚嫩的孩童们是不可能理解的,他们纷纷出动,寻红探粉,也恁炊人。

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

”“笑”字,表示他感到可笑,然而,幼童的无知还不足令人担心 。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

”使之忧虑的是 :隐居蛰伏着的“遗民”可千万不能去上当呀。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这是词人发出的警告。

足以提起人们的警惕和深思。

小春之后又将是北风猛吹、灞桥雪深的恶劣天气了。

“阳和”和“春意”又能何处寻呢!

这是一篇描写“小春”时序风光的一首咏物佳作。

“小春”天气,冷暖不定。

在写景方面,如太阳的融冰化霜,小鸟之啼鸣,孩童寻幽探胜,以及将醒睡蝶之神态,极为传神。

作者在咏其物的同时,又给出了其生动的形象。

借气候之多变,喻指政治气候之变化无端。

以写物之话语实言其志也。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381898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