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和张文*

朝代:作者: 李俊明 体裁:

宿酒才醒,听唤起、一声春晓。

无限恨、满城风絮,一川烟草。

年少抛人容易去,万红千紫都开了。

试但教、头上插花枝,花应笑。

狂言在,人绝倒。

狂药尽,愁难扫。

待丁宁属付,再来青鸟。

团扇不堪题往事,断弦惟恨知音少。

但时时、频把镜来看,人将老。

九十韶光,惊又见、刺桐花落。

春去也、愁人情绪,不禁离索。

桃*霏霏红雨暗,柳堤漠漠香绵薄。

恨东风、一夜太无情,都吹却。

功名念,平生错。

尘土梦,今朝觉。

有一尊分甚,圣清贤浊。

听我高歌如不饮,何人绿鬓长如昨。

况东君,动是再相逢,轻年约。

昼日移阴,揽衣起、春帷睡足。

临宝鉴,绿云撩乱,未忺妆束。

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肉。

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

重会面,犹未卜。

无限事,萦心曲。

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

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熏被成孤宿。

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

注释注释:此词写一个闺中女子伤春怀人的愁绪。

全词用代言体写成,辞藻富艳,色彩秾丽,刻画精细,并多处化用前人诗 、词、文成句,却又毫无板滞堆砌之感,而是脉络清晰,跌宕多姿,叙事言情极有层次。

词的上片 ,先写这个女子春日睡起的无聊情态。

一上来“昼日移阴,揽衣起,春帷睡足”三句,以景衬人 ,写女子日高懒起。

阳光已在闺房中移动阴影,则日上三竿 ,时间已晚可知。

“揽衣”二句,暗用白居易《长恨歌 》:“揽衣推枕起徘徊”,和《自问行何迟 》:“酒醒夜深后 ,睡足日高时”。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谓“睡足”,并非“睡饱了”、“睡得又香又甜”之意 ,而是指这位女子昨宵因相思而失眠 ,故早上精神倦怠 ,在床上磨蹭够了才慢慢地起来。

接下下,“临宝鉴 ”三句 ,以女子起床后无心打份的慵懒之状来透露她情丝繁乱的心理。

“绿云 ”句,化用杜牧《阿房宫赋 》:“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句意。

“未忺”,不喜欢,不想之意。

接下来“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玉 ”二句 ,继续铺写女主人公睡起之态 。

蝶粉蜂黄,指宫妆。

蝶粉蜂黄都褪了”,指女子通宵转侧于枕上,宿妆因而尽褪。

这里描写睡起的榜样十分细致逼真,所以明人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称赞说“枕痕一线红生玉”等句,“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

以上一大段“欲妆临镜慵”的渲染描绘,都是为了突出女子独居的苦恼,所以上片末又接以如下一个动态描写 :“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

”通过这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开始正面揭示女子的心理状态,为下片宣泄其相思之情埋下了伏线。

通过上片的一系列精致深刻的描写,女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与特殊情态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于是下片放笔直言,代这个子倾诉出了满肚子不可遏抑的想思之苦 。

换头的四个三字句:“重会面,犹未卜。

无限事 ,萦心曲 。

”句短而韵促 ,意悲而情切,以质直而重拙之笔突出全篇的情感内容。

一切哀愁都是因为“重会面,犹未卜”而引发的,一切百无聊赖的行动都是由于“无限事,萦心曲”而产生的,因而这十二个字可以说是全词的“ 词眼”。

“重会面 ,犹未卜”,即承上片末句“寻棋局”的意脉而展开。

接下来“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二句,是作者的设想之辞,意思是说:在情人远离之后,想必你还照常在闺房中弹奏筝曲,向他表达内心的情愫;

可是他远在天涯,你的一片心意他又何从理解呢?

这一变换角度的虚拟之笔 ,把对女子相思心理的刻画更深入了。

“芳草连天迷远望 ,宝香薰被成孤宿。

”即承此意而来。

二句意思是说 :“女子想尽办法,仍不能排遣忧思;

她登高远望,企图看见意中人,不料春草连天,视线为之遮断;

只好重薰锦被,再受孤宿之苦。

这一组工整流丽的对仗,恰切而生动地写出了女子思远人而不见的痛苦 。

作者笔头一转 ,由室内而至庭院,由环境渲染而转入心理描述,由人意表地以“最苦是,蝴蝶满园飞 ,无心扑。

”三句束住全篇:这个心理表白含蕴十分丰富,大致说的是:眼下正是春光满园、百花竞放的时候,蝴蝶受春色引诱,纷纷而来,可女子见春色而增愁,不但无心扑捉蝴蝶,反而比锦帐孤眠之时更伤感了。

这个结尾,将全篇的抒情推向了高潮,热情饱满而余味悠长,相思女子的形象至此而更加完美生动了。

《 满江红》一调 ,句脚几乎全是仄声,音节拗怒,声情激壮,一般适合于抒发豪壮慷慨的感情。

此调在现存的唐五代及北宋初词中不见。

宋人最早用此调的 ,当推柳永 。

《乐章集》中有《满江红》四首,内容为描写山水风光、抒发羁旅哀愁与表达作者对情人的思念三类 。

其中写山水、写羁愁的,境界阔大,感情沉郁,洵称佳构;

而写恋情的那一两首却显得直露而精糙,并非成功之作。

此后 ,苏东坡 、辛弃疾等改革派的词人利用这个词牌来恣意抒写政治情怀或人生感慨 ,创作了不少以阳刚之美见长的优秀篇章。

流风所及,遂使几百年来作《满江红》词者,大多走激烈豪放一路 。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 。

作为苏东坡的后辈的柔丽派词人周邦彦,就偏用此调来抒写儿女私情。

邦彦的集子里这首唯一的《满江红》词,以柔婉细腻的笔触,写千回百转的相思,特别是对女性的动态与心态的描摹,达到了维妙维肖的程度。

它的风格情调,既与苏、辛一派的豪壮激越迥然异趣,也与柳永同词调、同题材作品中那种直露和俚俗的写法大相径庭。

南宋以后用《满江红》来写柔情者,大都不同程度地受了周邦彦这首词的影响 。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首词是众多的《满江红》中的一种创格。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451588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