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和金直卿冬日述怀
冻云垂野,乍乾坤惨淡,冰花飞落。
卷地朔风寒彻骨,且把貂裘重着。
美酒千钟,清歌一曲,未用伤飘泊。
君看席上,玉人娇胜花萼。
自笑老矣元龙,黄尘两鬓,镜里今非昨。
不愿腰间悬斗印,不愿身骑黄鹤。
非俗非仙,半醒半醉,只恐人猜却。
钟期安在,为谁重理弦索。
一曲清溪,收拾尽、风声月色。
还自笑、六旬将近,数椽方葺。
已分封侯非燕颔,尽教有地争蜗角。
算人生、难得是清闲,吾今得。
离离黍,**麦。
观此景,皆真乐。
更葵花未谢,藕花仍发。
烦剧只因诗有债,迂疏却喜门无客。
问小亭、盛暑不容人,今秋月。
一曲清溪,收拾尽、风声月色。
还自笑、六旬将近,数椽方葺。
已分封侯非燕颔,尽教有地争蜗角。
算人生、难得是清闲,吾今得。
离离黍,**麦。
观此景,皆真乐。
更葵花未谢,藕花仍发。
烦剧只因诗有债,迂疏却喜门无客。
问小亭、盛暑不容人,今秋月。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
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
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
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後,书应绝。
肠断处,心难说。
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
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
有谁知、海上泣蝉娟,菱花缺。
注释注释:王昭仪即王清惠,在南宋末入宫为昭仪。
她才华过人,和汪元量惺惺相惜,关系甚密。
汪元量以琴侍于宫廷,曾“为太室、王昭仪鼓琴奉后酒”。
1276 年,二人同随三宫被俘至元大都 。
主在途中曾作《 满江红》,传诵一时。
汪元量在抵燕之后 ,也作了这首和词。
上片主要以追述昔日宫中的繁华生活为主,和王词原作相同。
二人身份不同,回忆内容不一。
王词中回忆得宠之经历,而汪词中多回忆宴会 。
“天上”三句,借西王母瑶池蟠桃大会的盛况,比喻谢后欢宴的逸乐。
天上人家,喻指皇宫 。
“被午夜”两句,宴会气氛热烈,通宵达旦,一夜在不知不觉中逝去 。
“花覆”二句看出场面的豪华。
鸾阁外,龙楼房,花围锦簇,香烟缭绕。
帝王将相,气派十足 。
“恨黑风”两句,战争的血雨腥风急骤降临,豪华顿失。
汪词取意于白居易《长恨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赏羽衣曲”;
汪词改用“黑风吹雨”的意象,表达十分含蓄。
“人去后”四个三字句,节奏急促,如音节中的快拍,刻画出王清惠北上后的心境:家书断绝,肝肠寸断,谁能与诉。
这主要写乡愁 。
“心难说”是翻录王词原作“无限事”凭谁说 ”“更那堪”两句,讲家愁国恨。
时值苍生涂炭,江山疮痍,形势危艰,令人柔肠寸断,加深了“难说”的深度。
杜宇,古代蜀国望帝的姓名 ,相传他死后灵魂化作杜鹃鸟 ,鸣声凄厉。
啼声不断,至血出乃止 。
“杜鹃啼血”常作为国亡家破痛烈心情的象征。
“事去”一联 ,不仅对偶精工,而且内容深广:“东汴水”句指金灭北宋,“西湖月”句指元灭南宋,十四个字将南北宋亡国历史概括无遗。
“西湖月”对应“人去后”其中蕴藏浓浓乡愁。
汪元量在北地曾有《 幽州月夜酒边赋西湖月》长诗:“月亦伤心不肯明,人亦吞声泪如雨 。
”词结尾“有谁知”三句,“有谁知”意为此词无他人知 ,只有己知 。
“泣”字和王清惠原词中的“泪沾襟血”遥遥相对 。
海上 ,这里指北方边鄙之处 ,不指大海。
《汉书·苏武传》说匈奴“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北海,今贝加尔湖,匈奴居住最北部。
汪元量和王清惠不仅被俘至大都,远达上都 ,乃至居延(在今甘肃)、天山(今祁连山)等极荒僻之地 。
元量《居延》诗有云:“忆昔苏子卿,持节入异域 ”。
“海上”喻指苏武当日所处之地。
南归后诗《答林石田见访有诗相劳》做“海上人归一寸丹”。
婵娟,喻指王清惠。
菱花缺,菱花形的铜镜一破为二,原指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与其夫徐德言在乱时破镜重圆的故事 ,汪词引用此典,以镜破喻亲人离散,兼喻国家山河破碎。
汪元量这首和词挥洒自如,用语贴切,和王清惠原作相比,意思相近而不雷同,押其韵而不拘常,丝毫不见丝毫的窘迫和束缚 。
词中既有对王词的唱和,又倾诉出知己之情 ,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词中。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452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