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天台道中

朝代:作者: 吴景奎 体裁:

翠逼篮舆,天台路、树迷烟际。

襟袖冷、朔风初定,露华才坠。

珠斗横空孤嶂远,金波摇月寒潭碎。

问刘郎、采药遇神仙,知何地。

终不负,风云志。

还有待,江山意。

想琐窗应念,故人归去。

翠羽梅花山下梦,青衫枫叶江头泪。

算邮亭、一曲好姻缘,何时会。

翠逼篮舆,天台路、树迷烟际。

襟袖冷、朔风初定,露华才坠。

珠斗横空孤嶂远,金波摇月寒潭碎。

问刘郎、采药遇神仙,知何地。

终不负,风云志。

还有待,江山意。

想琐窗应念,故人归去。

翠羽梅花山下梦,青衫枫叶江头泪。

算邮亭、一曲好姻缘,何时会。

间,名声籍籍。

已而认君于王礼部博家,岁余,君篆秩满,出尹余乡阳丘。

阳丘大县,繁阜难治,君至,刳疣抉蠹,善政日闻。

甲辰春,余还乡江野亭,实迩县,郛君有暇,必丛容就余,啸咏相忘,追泉石之乐。

是岁十月,君受代,自尔来益数,情益款,而知益以深。

忆昔言曰,吾当去矣,途既戒矣,先生岂有言乎。

余念之曰,敬甫,子以敬自铭者也,人之才不同,概言则有能有不能无可无不可二者而已,若吾子无可无不可才欤,以无可无不可之才,而行之以敬,则异时功业之所就,非余所得虑者,子惟持子之敬,慎子之才而已矣。

衰怀激烈,不觉黯然,于是饮之酒,而赠之以歌,实乙巳三月下瀚一日也。

百花开后,殿余春、只有翻阶红叶。

人似春光留不住,半夜东风作恶。

寥落离怀,苍凉行色,更与花前酌。

浩歌一曲,鸟啼花自飞落。

潇洒谁复如君,溪山如此,何限山中乐。

政尔功名相促迫,眼底台东阁。

我识君才,青云明日,万里秋天鹤。

有时还梦,野亭亭下岩壑。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

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咏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释注释:这首词,是南宋后期爱国词人刘克庄的代表作之一,在写作上 ,颇具特色。

上片写过去,正面着笔,风格豪迈雄健;

下片写今日,纯用反笔,风格掩抑沉郁。

运用强制的对比手法,极富感染力。

“金甲琱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两句是倒装句,按正常语序,应为“记当日金甲琱戈,初立辕门”。

作者为的是突出“金甲琱戈”的雄姿。

因此,词一开头就鲜明突兀地展现出自己初参军幕时的兴奋神情,以及种种激动人心的场面。

辕门初开,铁甲琱戈,词人此时多么精神抖搂,气宇轩昂!

“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在盾牌鼻纽上磨墨,则进一步显示出当时军情的紧急和他的才气纵横,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而如龙蛇走势的字迹还没有干呢!

“铁马晓嘶营壁冷 ,楼船夜渡风涛急。

”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

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奔腾,高大战船正在抢渡。

这二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

“ 有谁怜,独臂故将军,无功绩?

”金兵退后,非但没有功赏反遭诽谤 ,被迫去职。

“独臂故将军”,用汉将李广事。

《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代李广猿臂善射 ,即臂长如猿 ,可以运转自如。

他参加过七十多次抗击匈奴的战斗,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 ,然而始终不得论功封侯。

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质问:有谁对这种不平之事表示同情呢?

激愤之气,溢于言表。

下片用一系列反笔倾诉了报国无门、英雄坐老的郁闷情怀 。

“ 平戎策”指克敌的策略、计划。

“从军什”指描写从军生涯的诗歌作品。

现在既然人已被弃,留着这些东西又有何用?

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

国难方殷 ,自己却无事可做 ,只得将《茶经 》、《天香传》之类的读物,拿来“时时温习”,消磨岁月。

词人为什么“生怕客谈榆塞事”呢?

因为当时南宋边防形势越来越严重,而统治者仍然醉生梦死,爱国之士请缨无路 ,谈论及此,徒然空悲切。

榆塞,指边防要地。

《花间集 》是后蜀人赵崇祚编选的一部词集 ,是剪红刻翠一类的作品 。

作为爱国词人,他“粗识国风《关睢》乱,羞学流莺百啭。

总不涉闺情春怨”(《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现在却拿《花间集》词来教下一代。

这表明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词人也似乎悲观到了极点。

最后两句:“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

”借古人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

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对比极为鲜明。

上片从“金甲琱戈”到“楼船夜渡风涛急”,回忆昔日军营生活,壮怀激烈,酣畅淋漓 。

从“有谁怜猿臂故将军”开始,突然一个大转折,写壮士凄凉,苦闷,抑郁。

下片纯是牢骚语,以嬉笑写愤激 ,故作旷达,而不平之气,充溢字里行间 。

词人写自己抛开“武略”,课读《茶经》,与客不谈边事,教儿但诵《花间 》,吟风赏月,似乎甘愿将生命的热力消磨殆尽,其实,从词序即可看出,风风雨雨,皆可触动心事,可见其内心痛苦之情。

由此可知,下片所用口吻虽闲淡委婉,其实是更深刻地揭示了那一时代英雄报国无门的一腔悲愤。

这首词意境开阔,风格雄浑,结构严密而变化莫测,脉络分明,错综交织,慷慨而不消沉,悲壮而不衰颓,充满积极的爱国之情,成为传世名词。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453283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