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寿张绣江
省*丝纶,早传到、和羹消息。
无限事、但从纲领,认教端的。
回省平生游宦处,那曾些个由人力。
算知心、惟有好湖山,秋澄碧。
从此去,开寿域。
缘底事,催行色。
傍重阳时候,且排瑶席。
何待殷勤斟菊水,底须托兴青松柏。
愿年年、浓蘸绣江波,供词笔。
柱石中朝,人道是、汉家真相。
试看取、凤池高步,佩声清音。
世祖功臣三十六,第动合在云台上。
欲暂分、霖雨霈秦川,从时望。
睿思远,谁能*。
空健倒,骊驹唱。
抚一方何似,际天寅亮。
肘后不知金印重,玉堂正要吾军张。
向五云深处望三台,光千丈。
春色三分,犹未一、元宵才过。
行乐处、软红香雾,未收灯火。
杨柳梢头黄尚浅,梅花萼底红初破。
待东风、吹绿满瀛洲,愁无那。
无一物,为君贺。
歌我志,君须和。
问人生底事,必须奇货。
好对青山倾白堕,休嗟事业违人些。
怕他时、富贵逼人来,妨高卧。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释注释: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
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 ,谈古论今 。
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在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
词中寓情于景 ,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
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 、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江汉 ,即长江、汉水。
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 ,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
此二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 。
“蒲萄深碧 ”,化用李白的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 。
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继续以彩笔为江水染色。
李白又有“江带峨眉雪”之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 》);
杜甫《登楼》诗云:“锦水江春然来天地”。
苏轼在此不仅化用前人诗句 ,不着痕迹,自然精妙 ,而且用“匍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
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
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
又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触发怀友之思。
“对此间 、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
换头两句 ,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
该书多记三国吴事迹 ,原书今已不传 ,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
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 。
“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
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剌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 》,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以萧索之景 ,寓惋惜之情,意在言外。
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 、黄祖。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
“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
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 !
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 、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
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 ,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
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
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
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
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 。
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 。
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 ,能使眼中景 、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
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 ,藏情于事 ,耐人寻味;
三则,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情,在字里行间涌流。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455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