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自述呈知己时有小言
鸟飞兔走,叹劳生、浮世匆匆如此。
眼底风尘今古梦,到了谁非谁是。
击短扶长,曲邀横结,为问都能几。
悠悠长啸,谩嗟真个男子。
数载黄卷青灯,种兰植蕙,颇遂平生喜。
冷笑纷纷儿女语,都付春风马耳。
美景良辰,亲朋密友,有酒何妨醉。
高歌一曲,二三知己知彼。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
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
绿卷芳洲生杜若。
数帆带雨烟中落。
傍向来、沙觜共停桡,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
肠欲断,愁难著。
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
寒食清明都过却。
最怜轻负年时约。
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注释注释:张元幹《 芦川归来集》卷九《跋楚甸落帆》云:“往年自豫章下白沙,尝作《 满江红 》词,有所谓‘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之句。
此画颇与吾眼界熟,要是胸次不凡者为之,宁无感慨?
”然而跋文年代不详 ,据同书卷十《芦川豫章观音观书》云:“元幹以宣和元年三月出京师,六月至乡里。
”所述与词中地点和时间相吻合,可能是作于这年返乡途中。
题中“豫章”,今江西南昌市。
“吴城山”地名。
据《太平寰宇记》:“南昌县⋯⋯吴城山在治东一百八十里,临大江 。
”船经常航行到这里风浪所阻。
张孝祥《吴城阻风》诗中云 :“吴城山头三日风,白浪如屋云埋空 。
”形象地展示了江涛汹涌的险恶景象。
这首词作就是描写旅途中被阻吴城山的情景与急切回答心境。
明吴从先《草堂诗余集》谓此词“上言风帆飘泊之象,下言归舟在家之思”。
词的开头“春水迷天”两句,点出天气骤变,风浪连天江面无比险恶。
作者紧扣住词题“阻风”下笔,而写得气势雄伟。
在旧历三月,春暖雪化,江水猛涨,此时正值桃花盛开的的季节,故称“桃花浪 ”。
杜甫《春水》诗:“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词里“风浪”二字连用,便在烟水迷茫的景象中显示出了一股汹涌险恶的气势 。
“云乍起”二句承上实写舟行所遇的险境。
一个“还”字,既写出江面恶劣的环境延续,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这样开头几句就把行舟为风雨所阻的情况充分表现出来。
“绿卷芳洲生杜若”二句,由远及近,写景如画。
“杜若”,香草名。
屈原《九歌·湘君 》:“采芳洲兮杜若。
”在长满嫩绿芳草的水洲边上,舟泊烟渚,雨中落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笔墨苍润的烟雨落帆图。
“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二句,写停泊的情景。
“向来 ”,即适来,“沙嘴”,即沙洲。
晏几道《玉楼春》:“停桡共说江头路 。
”词人产生遇风浪而飘泊天涯的情怀,这就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寒犹在”以下四句,承上转下,由景及情,描写了寒夜停泊的情况。
而“倚篷窗无寐”二句,更进一层,倚窗独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既表现出人物的孤独感,又是上文“愁肠”的进一步深化 。
“寒食清明都过却”二句,笔墨宕开,但与作者当时的心境相连结。
词人想起清明节都已过去,自己早就误过归期,辜负了佳人相约的一片深情,心中充满了焦虑和痛苦。
结末“想小娄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这句化用柳永《八声甘州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词意。
如果说柳永词中的“误几回”更觉灵动,那么这里的“ 人如削 ”就更能传神。
唐代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 。
”不过 ,词中不是写自己,而是从对方着笔。
本来是自己思归心切,却说佳人在小楼里终日痴望希望自己归来。
这是出于自己的想象,是虚写更展示了作者急切回去的心情,但运用了“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样具体细致的情节描写,不仅显得真实,化虚为实,而且把埋藏内心的思归意蕴充分刻画出来。
这首思归的词作,以景起,以情终,全词情景交织,然而在抒写旅途停泊时的感情起伏动荡,尤擅长于勾勒铺叙。
这与柳永擅长表现羁旅行役的题材而又尽情铺展的格调是一脉相承的。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479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