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兰香 淮安重午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箬。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沈魄。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翦菖浦自酌。
但怅望、一屡新蟾,随人天角。
注释注释:这首词,从内容来看是怀念作者的一位能歌善舞的姬妾 。
此时他客居淮安(今属江苏),正值端午佳节,不免思念家中的亲人,于是写了这首词。
词写于端午节,所以词中以端午的天气、习俗作为线索贯穿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
“盘丝系腕 ,巧篆垂簪 ,玉隐绀纱睡觉。
”“盘丝”指盘旋的五色丝。
端午节古人有以五色丝绕臂的风俗,认为如此可以驱鬼祛邪。
梦窗词爱写美人的一部分,如手腕、足。
端午节系着五色丝的玉腕的意象更是经常在梦窗词中出现 。
“巧篆”指书写了咒语或符篆的小笺,将它戴在自己的发簪上,古人认为端午佩带符篆可以避兵气 。
“绀纱”指天青色的纱帐,此物也正当时令 。
三句均为倒装句,从追忆往昔写起:过去每逢端午佳节这位冰肌玉肤的人儿总要早早推帐揽衣而起 ,准备好应节的饰物 ,打扮停当,欢度佳节 。
这里颠倒叙述次序 ,意在强调题面之“重午”。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银瓶”本指酒皿,这里借代宴饮,“露井”本指没有覆盖的井,这里泛指花前树下 。
“彩箑”,彩扇,歌儿舞女所持,这里指代歌舞。
“云窗”指镂刻精美的花窗。
“银瓶”三句连用四个有色彩感的美丽事物,极精当地描绘出昔日的欢会,或在花前树下,或在华堂之中,环境固然美好 ,人亦年轻风流。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
”“写裙”用《宋书·羊欣传》典。
书法家王献之到羊欣家,羊著新绢裙午睡,献之在裙上书写数幅而去。
这故事反映出南朝士人洒脱的性格,词人用来表现他和姬人的爱情生活 。
词人见窗外榴花将谢,由榴花想到石榴裙,于是自然忆起在姬人裙上书写的韵事。
石榴花谢,人分两地,乐事难再,不由得让人伤感。
“黍梦光阴,渐老汀州烟”。
“黍梦”指黄粱梦,典出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 》。
这里形容光阴似箭 ,“烟”形容嫩蒲的细弱 ,蒲草也是时令植物。
此二句言时光易逝,盛衰无常,连烟都要变老,何况石榴花呢 ?
因此,从景物的衰败中以见人事的变迁,但上片结句占明的“渐老汀洲烟”却是当令景象,风景不殊,更使人感慨人事全非。
“莫唱江南古调 ,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这句自然联想到了和端午节有关的典故。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后逢此节日便唱为他招魂的歌曲。
上片作者已沉浸在青春易逝的哀伤中 ,所以不忍再听招魂之曲。
“薰风燕乳 ,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前两句以景物烘托时令。
燕子春末夏初生雏,五月梅子黄,梅熟时雨曰黄梅雨 。
此非必当时实见。
“午镜”也是当令物品。
在端午日按习俗要高悬石炼镜。
说是有驱鬼避邪的作用。
“澡兰”,古代风俗,端午节人们要用兰汤洗浴。
作者看到家家帘幕低垂而引起午镜澡兰的联想 ,他想自己所思念的人这时也正在洗浴吧。
此句又转回到端午 ,引出下两句:“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 。
”这二句写思念之深,不禁设想姬人也在思念自己 ,她一边独酌,一边盘算着我,何时才能归来,这真是一幅逼真的思妇图 。
“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新蟾”指新月,照应端午,“天角”,天涯海角,指淮安,当时已是南宋北部边界。
这二句说她的等待也是徒然。
她只能同我一样望着天边的新月,苦苦相思吧!
结句用共望新月表达了词人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在铺写展开过程中打乱了时间、空间的顺序,正是因为这种时空交错,使人眼花缭乱,张炎评吴词“碎拆下来 ,不成片断”,有一定道理。
但细细吟思,就会发现这些片断仍然有迹可寻。
画面围绕着端午节的风物、景色、风俗组合在一起,似断实续。
在风格上也体现了吴词绵密缜丽的特点,词中多意象而少动作,好象它们中间缺少必要的钩连。
并爱用丽字和典故 ,显得意深而词奥 。
但当读者抓住了词人感情的脉络和吴词在结构上的特点的话,还是可以读懂的。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574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