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
斜阳映山落,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
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
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
醒眠朱阁。
惊飙动幕。
扶残醉,绕红药。
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
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注释注释:此词写于作者逝世前不久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时,表达了词人晚年深沉的忧患之感。
词中先写酒醒后的追叙,然后写作者扶残醉以赏花,最后以东风无情,引出流光易逝之慨叹。
首句“悄效原带郭”作一四句法,于“悄”字处略顿 ,作为“领字”。
前三句描写的是:效外的原野映带着城郭 ,漫长的道路通向远方,客人描摹景象,也传达心情 。
行人离去 ,若有所失,作者感到“悄然”,觉得心里空荡荡荡的。
“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 ,孤城阑角 。
”写孤城落旧,借以抒发惜别之情。
作者把落日斜晖称作“ 馀红”。
造语颇为新颖,又用移情手法,说斜阳对城楼上的一角栏杆恋恋难舍,迟迟不忍敛去它那微弱的光影。
这样描写,就把作者的主观感情扩展开来,使得那种由送别而产生的依恋之情,一并笼罩于周围的客观景之上。
于是主客融为一体 ,全都沉浸在离愁别绪之中。
下面 ,笔锋转向人物 ,描写陪同送行的歌妓。
“凌波步弱”是说她感到劳顿 。
化用曹植《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过短亭 、何用素约 ”,是因她“步弱”而须小憩,因小憩而“过短亭”,因“过短亭。
而遇“流莺”。
故下有流莺劝我 ,重解绣鞍 ,缓引春酌 ”之事。
“流莺 ”者即作者相识的另一歌妓。
短亭巧遇,“何用素约 ”意即不用预先约好而“意外遭逢”。
即相逢,因之应“流莺”之劝,又再下马饮酒。
下片写次日酒醒以后的情况,笔致更加摇曳多姿。
“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活画出乍醒时的惺忪迷茫心态。
昨日之事,隐约记得,但并不十分清晰 。
什么时候来到这里?
谁扶着自己上的马?
想来都觉恍恍惚惚 。
待到“惊飚动幕”,一陈狂风吹动窗帏,也吹走了几分醉意,似乎清醒多了,但“残醉”仍未消尽。
“扶残醉,绕红药”,流露着对春光的深切依恋之情 ,有这样的深情,才能与下文的“叹”字连接得上,而“东风何事又恶”则紧承上文的“惊飚”二字,这种谨严缜密的结构,也是周邦彦词的一个特点。
结句荡开一笔,把烦恼抛到一旁,求得自我宽解。
“任流光过却”,也包含着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先是惊叹春将归去 ,继而又对年华虚度感到惋惜,最后觉察到感慨悲伤之无济于事,才说“任流光过却”。
“犹喜洞天自乐”,则含有退而求其次的意思,作者的内心深处,似乎还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但在求之不得的情况下 ,也只好以此聊自宽慰了。
“洞天”,是借用仙家字眼 ,把自己暂时休憩的北里青楼(“朱阁”)称作仙人的福地洞天。
“犹”和“自。
用来表达复杂的心情和委婉的语气。
此词章法上直叙中有波澜,顺叙中插逆转,结构精巧,波澜起伏,词人善用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均有所指。
词之上片写郊外送客,驿亭春酌;
下片写酒后赏花,感时抒情。
整首词以“扶残醉”为转折,把醒后追叙和惜花寄慨巧妙结合起来,层层铺叙,步步腾挪 ,纵横交错,回环曲折,写景含情,耐人寻味,委婉的表达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迟暮之悲。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076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