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
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注释注释:这首词用独木桥体,隐括欧阳修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同字协韵,唱叹有情,尽得原作之神韵。
“环滁皆山也 。
”起句全用《醉翁亭记》首句原文。
滁即滁州(今安徽滁县),欧阳修曾任滁州知州。
起笔写出环滁皆山之空间境界,颇有一份在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慰藉感,从而覆盖全篇,定下基调。
下一个“也 ”字 ,已露唱叹之情 。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
”用原作“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之句意。
词句更省净,直指环山中之琅琊。
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更言深秀,倍加令人神往。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三句,以便装句法,移植原作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下泉上者,醉翁亭也”等句的句意直点出意境核心之所在,而语句更加省净。
“翁之乐也。
”此一句拖笔,变上文之描写而为抒情,词情遂愈发摇曳生姿。
这句是词人统摄原意而自铸新辞 ,笔力之巨,显然可见。
接下来“得之心、寓之酒也 。
”二句概括原作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作文眼之句,而山谷却宁舍此不用,可谓独具慧眼。
境由心生,故谓之得。
酒为外缘,故谓之寓。
此句较“醉翁之意不在酒”,更为内向,更为深刻。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
”此三句,囊括原作“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节,于朝暮一节仅以日出二字点出,其余略去,而着力写四季。
这是因为写四季尤可开拓意境之时间深度,从而与上文环滁皆山的空间广度相副 ,境界遂愈感阔大遥深,此类笔法,深得造境之理 。
只言景无穷 ,而乐无穷实已寓于其中,这又深得融情之法。
词人运思之自由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过片,将原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躬腰的样子,指老人 )、提携(须提携而行者,指小儿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一节,尽行打并在“游也”这两字短韵的一声唱叹之中,笔墨精炼绝伦。
下边着力写太守与众宾客之游乐。
“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觥也。
”筹,是用来行酒令、饮酒计数的签子。
此三句,移植原作中“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投壶)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的意境、句意泉香酒洌,系泉洌酒香,倒装为的是增强语感之美。
山肴泉酒之饮食,及此处略写的非丝非竹之音乐,正是野趣、自然之趣的体现。
极写此趣,实透露出作者愤世之情。
众人之乐以至于沸,又正是众人与太守同一情趣之证明。
“沸”字添得有力,足见词人文思之奇。
人心既与自然相合,人际情趣亦复相投,所以“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
”太守遭贬谪别有伤心怀抱,故返归自然容易沉醉 。
众人无此怀抱,故欢然而已。
一醉一欢,下字自有轻重 。
此二句移植原作中“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几句句意。
下边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三句,揉合“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游宴,不用乐工歌妓弹唱侑酒,因有酿泉潺潺水声助兴。
其所乐者何 ?
众人不知 ,但太守实以与民共乐为乐。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
”结句亦隐括原文结语:“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以雍容而平易之文情,表现了超越而深沉的哲思 ,即天人合一、与民同乐的乐观精神。
此词隐括原文,尽得文之精神,故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自然、乐于同乐之情景 。
尤其上片云“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下片云“太守醉也”,又云“太守乐其乐也 ”,反复暗示寄意所在,处处都能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086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