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朝代:作者: 毛滂 体裁:

日照小窗纱,风动重帘绣。

宝炷暮云迷,曲沼晴漪皱。

烟暖柳醒松,雪尽梅清瘦。

恰是可怜时,好似花秾後。

注释如题所示,这首词写“春日”,但不是写“绿肥红瘦”的暮春,亦非繁花似锦春盛之时,而是写早春,写早春景色所引起的喜悦之情,又隐约传达出一种不同流俗略带清高的情感。

首二句“日照小窗纱,风动垂帘绣”,写天气之佳。

早春的太阳照着窗纱,清风轻轻吹动绣帘。

诗人用字,常一石二鸟。

细细品味首句那一个“小”字,担负着双重任务。

表面是写窗之小,实则远不止此,它还隐隐暗示出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这种心情,如春日之阳,和煦温暖;

如春日之风,轻快流动。

天气之佳,心情之好,融成一片。

首二句已定下了全词轻快的基调。

第三、四句“宝炷暮云迷,曲沼晴漪绉”。

“宝炷”,指薰香。

“暮云迷”是说薰香的烟缕如暮云一样使春日春风都带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古人薰香,可在室内,亦可在室外,如后花园等处。

这里当指室外薰香。

“曲沼”是用了不规则形状的水池。

“晴”字照应首句“日照”;

“漪绉”则照应第二句的“风动”。

这两句写早春园中景色:在薰香缭绕中,春阳煦煦,春风习习,春水涟漪,而这一切都笼罩在香气氤氲的朦胧之中。

上片四句,一个古代庭园的早春景象已描摹出来,但这不是一个没有人迹的毫无生气的庭园,人的活动于第三句中透露出来。

这富有生气的早春园林景色就是从薰香之人的眼中看出的,这园林也便是薰香之人──词人自己的生活环境。

第五、六句“烟暖柳惺松,雪尽梅清瘦”。

两句使读者感到早春的信息扑面而来:柳芽之萌动似人之初醒,雪化之后更显梅之清瘦。

诗人是敏感的,观察是细腻的。

“惺松”二字,以有情之人拟无情之物(柳树),把柳树从冬天的蜇伏到早春的萌动恰到好处地描摹出来。

“清瘦”二字,状梅之清高孤傲,也极贴切自然。

“恰是可怜时,好似花秾后”两句,已到这首词收束的地步了。

前面早春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最后这两句做铺垫的。

“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与第一句“小”字相呼应。

“好”作“岂”解,“好似”即“岂似”,反问之辞。

诗人是说,早春才是春天里最令人怜爱之时,哪里像(“好似”──“岂似”)艳桃秾李,繁花盛开以后的时节?

“潜台词”是:繁花盛开以后,便已接近春天的尾声了。

人言“酒饮微醉,花看半开”才是最佳时刻。

酒饮到烂醉,便失去了饮酒的乐趣;

姹紫嫣红则是凋萎的前夜。

同样,早春是春天的开始,意味着灿烂的前程,而艳桃秾李(“花秾”)则已离“群芳过后”、“狼藉残红”(欧阳修句)不远了。

宋词当中,诗人的感想、感叹、感慨常于结尾处隐约道出,却又不明白说破,以收含蓄之效。

这首词也是如此。

仔细玩味结句的“好似花秾后”,诗人之意是说一般人只知喜爱“姹紫嫣红开遍”(汤显祖《牡丹亭》句)的“花秾”时节,而“烟暖柳惺松,雪尽梅清瘦”的早春,才正是春天最令人怜爱的时候。

一种不同流俗、略带清高的感情就从前一句的“恰是”、后一句的“好似”隐隐透露出来。

这首词在艺术上有一个特点,即全词八句,颇像一首古风式的律诗。

上片下片,又很像两首小绝句。

词的对仗,“不限定平仄相对”(见王力《汉语诗律学》第655页),按照这样的要求,这首词的八句诗,至少有三幅联语,即第一、二句相对,第三、四句相对,第五、六句相对。

这三联,对仗颇工整。

如果我们要求不太严格,第七、八句,亦可看作一联。

这就更像一首由四联组成的古风式的律诗了。

唐宋词人用“生查子”调,多是一联相对。

如韩偓“侍女动妆奁”、晏几道“坠雨已辞云”、贺铸“西津海鹘舟”、朱淑真“去年元夜时”等词,都用“生查子”调,而词中均只有一联,即只有两句相对。

甚或八句之中没有对句(如朱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妆》)也是常见的。

像这首词八句四联,颇为罕见。

四联之中,首联写春日春风;

颔联主要点出人的活动及其眼中的曲沼涟漪;

颈联写春日树木的萌动;

尾联集中抒发自己的感情感想。

每一联,都是一个情感的小单元。

四联集中起来,使整首词充满了早春的生气,抒发一种轻快喜悦之情,揆情度理,当是词人前期作品。

苏轼评毛滂词“闲暇自得,清美可口”,从这首词看来,苏轼给了毛滂一个恰当的评语。

(徐咏春)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147494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