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独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
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释注释:这是辛弃疾作品中又一首即事叙景、寓情于事之作。
此词作年虽然难以确考,不过可以肯定这是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 ,“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 》)的情况下写作的。
题目中的“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
据韩淲《涧泉集》卷十二一首题为《朱卿入雨岩,本约同游,一诗呈之》的诗中说 :“雨岩只在博山隈,往往能令俗驾回。
挈杖失从贤者去 ,住庵应喜谪仙来。
中林卧壑先藏野,盘石鸣泉上有梅⋯⋯”由此可以想见当地风光之清幽。
作者留连雨岩,填词赋诗,以抒发其情怀。
本词前二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从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
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清”写尽。
溪水平明如镜,人影只是水镜中一点,其背景有广阔的天空,一齐照入溪水,从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
但天空本是青冥无物,照入水底如何见出?
于是借“行云”来点明。
行云本在天,如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 ,这是词人体物精到处。
“天上有行云”句 ,如果理解为天上之天 ,就没有什么意义,这里说的是水底之天,它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
这个“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 ”,这才有“在(水底天的)行云里”的视觉感受。
以上四句全从清溪倒影落墨,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
唐朝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曾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感受,但又不如这首词来得清新自然,富于韵味。
接下来两句“高歌谁和余?
空谷清音起 ”,作者又另辟新境。
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 ”,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
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
这种孤独感,恐怕不能只理解为没有旅游的伴侣,必须同词人当时特殊的处境联系起来理解 。
多少年来,作者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从句中可以看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
后二句“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写得极细腻 。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中,有句云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
”词人在这里借用了“非鬼亦非仙”五字,表现的是他听到“ 空谷清音起”后的心理活动。
他“高歌 ”之后 ,在这空旷之地,听到“空谷”的“清音 ”,起初怀疑是鬼怪发出的,继又怀疑是神仙发出的,末了才又加以否定,得出“非鬼亦非仙”的结论。
然而,究竟是什么发出的“清音”呢?
原来是“一曲桃花水 ”。
《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
”《汉书·沟洫志 》“来春桃华水盛”注引《月令》后解说:“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
”“一曲桃花水 ”,潺潺长流,清音流转寄托了词人身处逆境,不改报国之志,而又孤独无援的忧郁之情。
此词上阕以写形为主,笔法自然平实,下阕以写声为主,笔法婉转曲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1502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