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玉女 钱塘元夕

朝代:作者: 汪元量 体裁: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

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

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

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

昭君流泪,手拈琵琶弦索。

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注释注释:在南宋词人的词中,临安元宵节是常写的题材之一。

但因词人的出发点不同,所表达的意象也不尽一样。

或粉饰太平。

或无病呻吟。

但汪元量此词从元宵节的今昔对比,从中寄托了对国家兴亡的伤感之情。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眼前依然一派繁华景象,但跟谁一起分享呢 ?

元兵指日南下,大兵压境,人心惶惶 ,苦中作乐,苦何以堪 ?

“月台”二句,描述在月光下,花丛中,台馆依旧林立,但已弥漫敌骑的漫漫的尘埃。

“豪华”二句,谓昔日繁华尽逝,只有青山如旧。

唐朝许浑《金陵怀古》有诗“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豪华”指元宵节的繁华已逝喻指宋朝昔日的整个太平景象已荡然无存。

“ 钱塘”两句,谓钱塘江潮涨潮落仍象从前,似怨江潮无情,不解人间兴衰,与杜牧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异曲同工。

其后汪元量南归,被俘同难的宫嫔们赋诗相赠,其中林顺德《送水云归吴》诗云:“归舟夜泊西兴渡,坐看潮来又潮去。

”借汪词送汪,别有一番深意。

“万点灯光”,几句 ,笔锋一转,由室外之景转写室内。

分别从灯光、玉梅、昭君三层落笔。

元宵节又称灯节,往日火树银花 ,灯光锦簇。

“羞”字用得好,谓“灯光”也以神州陆沉而权贵们仍沉溺歌舞为羞 。

“灯光”反衬亡国人的视角和心境 。

感觉“羞”的不是物,而是人,即作为观照者的词人自己。

珠光宝气与万点灯火交相辉映,愈丽愈“羞”,良辰美景,风光不在 。

“玉梅”两句,梅花凋残,春光不久。

东皇 ,指春神。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 》中讲:“月地云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

”《南史·王茂传》记载,王茂助梁武帝攻占建康 ,“时东昏(齐明帝,被梁废为东昏侯)妃潘玉儿有国色,⋯⋯帝乃出之。

军主田安启求为妇,玉儿泣曰:‘昔者见遇时主,今岂下匹非类 。

死而后已,义不受辱。

’及见缢,洁美如玉 。

”苏轼在诗中即以玉儿类比梅花,极言其洁白、坚贞。

汪词“玉梅”句,用来暗寓宋朝后妃当此国运将终之时,命运坎坷,怨恨至极。

“昭君”两句,应当系喻指宫嫔。

汪元量当时所作《北师驻皋亭山》曾有句讲 :“若议和亲休练卒,婵娟剩遣嫁呼韩 。

”汪元量后作诗《幽州秋日听王昭仪琴 》,也有“雪深沙碛王嫱怨 ,月满关山蔡琰悲”之句 ,比喻被俘的王昭仪 ;

共同赴难的宫嫔郑惠真《送水云归吴》诗,亦以“琵琶拨尽昭君泣,芦叶吹残蔡琰啼 ”自喻。

弦索,指乐器上的弦 ,泛指弦乐器,这里即指琵琶。

从后妃(玉梅)到宫嫔(昭君),都有末日将至之感。

“离愁卿寄,画楼哀角”则总括后妃、宫嫔,也包括作者自己。

腹有满腔离宫之愁,只能寄托在戍楼传来的号角声中以“画”修饰戍楼,用华辞反衬;

以“哀”形容角声,相反相成。

幽咽角声,恰如为宋王朝奏起了挽歌。

元宵佳节而以“哀角”作结,是伤心人的心声。

1235 年,蒙古南侵 。

1275 年,元军三路逼近临安。

次年二月,宋朝投降 。

帝后被北迁元都。

汪元量时值为宫廷乐师,也同时随行。

这首词作为元兵临于城下之时,在其词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种大厦将倾前夕的危机感。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39964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