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释即休:一作始休。
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载:“杜牧之守秋浦,与祜游,酷吟其宫词。
亦知乐天有非之之论。
乃为诗曰:睫在眼前人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可知此诗系有感于白居易之非难张祜而发。
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请他贡举自己去长安应进士试。
白居易出题面试,把张祜置于徐凝之下,使颇有盛名的张祜大为难堪。
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
会昌五年(845)秋天,张祜从丹阳寓地来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
两人遍游境内名胜,以文会友,交谊甚洽。
此诗即作于此次别后。
诗人把自己对白居易的不满与对张祜的同情、慰勉和敬重,非常巧妙而有力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也无非为了映托感情。
第一句用逆挽之笔,倾泄了满腔感喟。
众多的感慨一齐涌上心头,已经难于控制了。
“角声”句势遒而意奇,为勾起偌多感叹的“诱因”。
这一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
“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时流甚远。
一样的斜阳画角,用它一点染,气格便觉异样,似有一种旷漠、凄咽的情绪汩汩从行间流出。
角声本无所谓孤独,是岑寂的心境给它抹上了这种感情色彩。
彳亍旧地,独凭栏杆,自然要联想到昔日同游的欢乐,相形之下,更显得独游的凄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来,抒发别情。
对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处所;
夹道的芳草──伴随着友人远去天涯。
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
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
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
“芳草”又是贤者的象征。
《楚辞·九章·思美人》云:“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即以之比有德君子。
诗人正是利用这种具有多层意蕴的词语暗示读者,引发出丰富的联想来,思致活泼,宛转关情。
五、六两句思笔俱换,由抽绎心中的怀想,转为安慰对方。
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
“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
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
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变。
七、八句就此更作发挥。
“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无以复加。
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补足“谁人得似”句意,大开大合,结构严谨。
在杜牧看来,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呢?
这首诗结响遒劲,由后向前,层层揭起,恰似倒卷帘栊,一种如虹意气照彻全篇,化尽涕洟,并成酣畅。
这种旋折回荡的艺术腕力,是很惊人的。
一首诗里表现出这么复杂的感情,有纷挐的枨触,绵渺的情思,气类的感愤,理趣的阐发和名士所特具的洒脱与豪纵。
风骨铮铮,穷极变化。
喜怒言笑,都是杜牧的自家面目。
小杜的俊迈、拗峭,深于感慨的诗风,于此也可略窥究竟了。
(周笃文)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531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