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妩 新月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
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故山夜永。
试待他、窥户端正。
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注释注释:江山已易主。
在词人王沂孙那里。
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 。
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
在强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
面对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寄寓了对亡国的哀思。
“渐新痕悬柳 ,淡彩穿花 ,依约破初冥 。
”由“渐”字领起,刻画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
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柳梢之上。
新月渐升,月色轻笼花丛,轻柔的月色象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不断升腾仿佛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霭。
三句充满新意地写出新月的独特韵致。
对清新美妙的新月,生出团聚的祈望 。
接着,“便有团圆意 ,深深拜 ,相逢谁在香径”。
“深深拜”三字,写出“团圆意”的殷切期望。
但同赏者未归,词人不免顿生“相逢谁在香径”的怅惘,欣喜和祈望一瞬间蒙上了淡淡的哀愁,新月也染上凄清的色彩。
由憧憬变为怅惘,不觉以离人之眼观月。
纤纤新月好象尚未画好的美人蛾眉,想是月中嫦娥伤别离之故,借嫦娥之态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自伤孤独之情。
“ 画眉未稳 ”应和“新痕 ”。
与紧扣“素娥”、“ 离恨 ”由月及人 ,虚托出词人委婉曲折的情愫。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由月中嫦娥的象外兴感折回新月。
在无垠的夜空中,新月象银钩似的遥挂在夜空 。
夜空浩茫 ,新月何其小也。
秋空之“冷”,新月之“ 小 ”它使词人对新月的怜爱之情,具有一种幽渺的意蕴。
上片词人表达了对新月在浩茫宇宙中之渺小的怅惘之情随之将笔一纵,大墨一挥“千古”振起,语意苍凉激楚 。
“千古盈亏休问”一语括尽月亮与人世来盈亏往复的变化规律。
由此领悟到支配无限时间永恒规律的宇宙感 ,反观人世充满了生命短促 ,世事无常 ,兴亡盛衰不容人问的悲哀。
“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绝望和哀叹。
“休问”、“慢磨玉斧”(慢同谩,徒劳之意)、“难补金镜”的决绝之语,表达一种极其绝痛、惶惑和悲哀的情感。
涵括着一种融历史透视和宇宙透视为一体的时间忧患意识。
“太液池犹在 ,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总括历朝宋帝于池边赏月的盛事清景 。
陈师道 《后山诗话》载:宋太祖曾临池饮酒 ,学士卢多逊作诗:“太液池边看月时 ,好风吹动万年枝。
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 。
”周密《武林旧事》曾记载宋高宗和宋孝宗也有临池之举。
王沂孙此词中的“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
太液池犹在 ,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由感而发,寥寥几笔,写尽古今盛衰 ,今日已物是人非,情景凄凉之极。
“故山夜永”,“夜永”托出残月黯淡之景,象征亡国之哀。
漫漫长夜中,永久无尽地煎熬着亡国遗民的心灵。
至此,已将词人的亡国哀伤写到极致 。
“试待他、窥户端正 ”,奇峰另起 ,见出沉郁顿挫之姿。
“窥户端正”应上“团圆意 ”。
故乡山河残破,设想他日月圆之时,“还老尽,桂花影。
”桂花影,传说月中有桂树 ,这里指大地上的月光 。
月亮自是盈亏有恒,而大地山河不能恢复旧时清影,其执着缠绵地痛悼故国之情,千载之下,仍使人低徊不已。
唐人有拜新月之俗 ,宋人也喜欢新月下置宴饮酒。
临宴题咏新月,也是南宋文士的风雅习尚。
赏月观月、因月感怀,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循着作者因新月而生的今昔纵横的意识情感流动轨迹,和新月相系的人情典事,寄托词人的怀国之情。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833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