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晚春

朝代:作者: 辛弃疾 体裁: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将愁归去?

注释注释①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④飞红:落花。

⑤觑(qù):细看,斜视。

这三句是说细看鬓边的花儿,拿下来数花片以卜归期,才插上又忘了,因而取下来重数一遍。

评解这首词,作者借“闺怨”以抒情怀。

上片着意描绘春景,抒写伤离恨别之情。

暮春时节,烟雨凄迷,落红片片;

莺啼不止,声声断肠。

下片着意写人。

分写醒时与梦中,表现了盼归念远之情。

花卜归期,音问难通;

梦中哽咽,相思不已。

春带愁来,却未将愁归去。

词中托物起兴,通过春意阑珊、闺怨别情,表达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全词千回百折,委婉含蓄,悱恻缠绵,细腻传神而余韵悠长。

显示出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集评张侃《拙轩集》:辛幼安《祝英台》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王君玉《祝英台》云:“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懒,便瘦也教春知道。

”前一词欲春带愁去,后一词欲春知道瘦。

近世春晚词,少有比者。

谭献《谭评词辨》:“断肠”三句,一波三过折,末三句托兴深切,亦非全用直语。

沈谦《填词杂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张惠言《张惠言词选》:此与德祐太学生二词用意相似,点点飞红,伤君子之弃;

流莺,恶小人得志也;

春带愁来,其刺赵、张乎?

张炎《词源·赋情》: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盖声出莺吭燕舌闻,稍近乎情可也。

……辛稼轩《祝英台近》……诗景中带情,而有骚雅。

黄蓼园《蓼园词选》:按此闺怨词也。

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

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言自与良人分钗后,一片烟雨迷离,落红已尽,而莺声未止,将奈之何乎?

次阕言问卜,欲求会而间阻实多,而忧愁之念将不能自已矣;

意致凄婉,其志可悯。

史称叶衡入相,荐弃疾有大略,召见提刑江西,平剧盗,兼湖南安抚,盗起湖、湘,弃疾悉平之。

后奏请于湖南设飞虎军,诏委以规划。

时枢府有不乐者,数阻挠之,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停住。

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乃释然。

词或作于此时乎?

----------------------清陈廷焯说 :“稼轩最不工绮语。

”(《白雨斋词话》卷一)此说不确。

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了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作者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的。

上阕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

“宝钗分”,前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的信物 ;

“桃叶渡”,指送别之地;

“烟柳暗南浦 ”,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

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

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

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

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

所以寇准说“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 》)。

更有谁能来劝止喻示春去的莺声呢?

“都无人管”与“更谁劝 ”,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

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 。

“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

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 。

“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

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

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倖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

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

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

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

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

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 ,接着深入一笔 ,以梦呓作结 。

“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

”这三句化用了李邴《洞仙歌》词:归来了,装点离愁无数。

⋯⋯蓦地和春带将归去 。

”和赵彦端《鹊桥仙》词 :“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

”可是辛词较李 、赵两作更流畅,更委婉。

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

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

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空者。

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

”(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 ”,本篇巧得此法。

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

纡曲递转,新意迭出。

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

从“飞红”到“啼莺 ”,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

下阕由“占卜”到“梦呓 ”,动作跳跃,由实转虚 ,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

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

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又一成功之处。

寥寥几笔 ,“占卜 ”的全过程一一呈现出来;

只一句梦话,痴情人的内心情思便和盘托出。

透过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清晰地感到人物脉搏的跳动,人物形象呼之即出。

此词章法严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阕,词面上不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 ”,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

沈谦《填词杂说》曰 :“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张炎《词源》“辛稼轩《祝英台近 》⋯⋯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 。

”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说 :“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

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

”这话是有道理的。

作者从到江南之后,就受到压抑,不被重用。

他恢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故假托闺怨之词以抒发胸中的郁闷,这和他的另一首名作《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 。

我们不能把这首词确指为因某一事而作的,所以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去妾吕氏而作的,是不足为信的。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9096738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