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多令/唐多令 秋暮有感

朝代:作者: 陈允平 体裁:

休去采芙蓉。

秋江烟水空。

带斜阳、一片征鸿。

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

画桥流水东。

断肠人、无奈秋浓。

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释注释:这首词是写秋季女子怀念远方的人的词,“斜阳”、“新月”指出时间是在傍晚时分 ,“秋江”“画桥”“层楼”则指出此诗的地点,词人从多方面描写词中人物的种种感受,秋感怀人虽是个古老的话题,但是此词之所以不落俗套 ,魅力不凡,则在于它的流畅、疏朗以及跌宕起伏的笔势,发端以祈使句式领起,以此来警醒读者,芙蓉,即荷花素为人们喜爱,是古人常常吟咏的对象,它具有多种的象征意义。

采莲,原是民间妇女特有的劳动情趣,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中多有佳作,此词开篇即规劝人们别去采撷,就有一种难言苦衷和一种特别的忧怨之情。

次句切题之“秋”,说的是萧条旷阔的江面上,别无所有,只有一片茫茫烟水流淌着,它补充说明“休去”的原因。

三、四句写夕阳、鸿雁 。

这是望中所见 。

“斜阳”点明时间,切“暮”,递进说明“休去”之原因;

“带斜阳,一片征鸿 ”中的“征鸿”指的是远飞的大雁 ,切中词的时节“秋季 ”。

因此才能触发种种感慨 。

梁江淹诗:“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

”陈江总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候鸟大雁夏去秋来,从北方飞往南方。

思妇也盼望远人随着秋雁而南归。

因此仰见征鸿,触发思念远人的情感 。

“心事寄题红。

画桥流水东”接写“闲愁”。

这愁之所以叫“闲愁”,因为它是作者一种出来的愁绪 。

“愁著两眉峰”与“万恨在蛾眉”(唐武衙《春日偶作》)意同。

“欲顿”两句,贴切形象,富有情致,使不可探寻的心理状态的“愁”有了安置,愁锁双眉,形迹可见。

从这首词在句式遣词方面,颇受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启发。

辛氏愁怨的是国家命运、民族前途,而这首词所写的却是思妇怀远的个人情感,思想境界显而易见有高下之别。

“心事寄题红 ”由叙闲愁转入抒心事。

“题红”两句,用孟棨《本事诗》红叶题诗。

意思是题诗寄情有意 ,无情之水东流去 ,可见心事重重。

由是引出“断肠人”。

“秋浓”指的是深秋,仍照应“秋暮”题意。

后世骚人墨客多做悲秋、叹秋、感秋的文章,秋天秋景简直成了“悲”的代名词 。

断肠人心事重重,面对夕阳西下、烟水空濛的深秋景象,更是叫人肝肠寸断。

“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从户外进入室内,其中“懒”字,就把“断肠人”的情态和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

“早新月、挂梧桐”,这是在“层楼”中看到的,写得空灵透剔,意象鲜明。

一轮新月高悬在稀稀落落衰败凋谢的梧桐树梢上,更增加了心烦意乱的愁思 。

结尾以景结情,戛然而止,给人无穷的回味。

这首词在表现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写法,内容联系密切。

上片写“因触景所致的闲愁,因“征鸿”而引发怀远之情。

下片写“心事 ”。

心事是闲愁的具体说明,它又因秋浓而催人断肠 ,断肠是由心事所致,而心事又由题红引起,题红则是心事吐露的特殊形式。

如此环形往复,层层而深,而产生怀愁的根本原因正是秋浓。

这是因物触情,情景交融,物景生情。

事事处处切题,是此词另一特色 。

如芙蓉、秋江、征鸿、秋浓、梧桐、斜阳、新月以及闲愁、心事、题红、断肠人、归去懒,都紧扣“秋暮有感”这个题意和季节,作者注重修辞从风格看,此词与婉约词派细腻绵绵情思有别,一方面它有对思想活动 、情绪变化作精细的刻画,另一方面,又没有对描景状物作过份的渲染,独特之处在于疏朗中见真情,流快中藏细腻绵绵情思。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0037008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