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回文。夏闺怨

朝代:作者: 苏轼 体裁:

柳庭风静人眠昼。

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

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

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

长丝藕笑郎。

注释注释:东坡的回文词,两句一组 ,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

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 ”、“颦浅念谁人 ,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回时闺怨”中的“夏闺怨”。

上片写闺人昼寝的情景,下片写醒后的怨思。

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 。

“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

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

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

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

同是写“静 ”,却从不同角度着笔。

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

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

风吹香汗,薄衫生凉;

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

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

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

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

上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

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

杜甫《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写以冰水拌藕,犹本词“手红”二句意 。

“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 ”,收两句为全词之旨。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

《读曲歌》:“ 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 ),只惜同心藕(偶)。

”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

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

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这首词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同时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气派,实为难得。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1185054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