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寄江西米理问信父 天下同文
市桥烟柳春如画。
小楼明月吴山下。
把酒听君歌。
可人良夜何。
旧游新梦断。
月落西江远。
江上数峰青。
寄声徐孺亭。
三司笑面靴纹皱。
*官憔悴非诗瘦。
红袖写乌丝。
谁曾梦见之。
淮盐真是白。
染得须成雪。
何处有神仙。
能教白复玄。
三司笑面靴纹皱。
*官憔悴非诗瘦。
红袖写乌丝。
谁曾梦见之。
淮盐真是白。
染得须成雪。
何处有神仙。
能教白复玄。
月明江阔天如水。
夜深残烛纵横泪。
底事不求安。
世间多好山。
一杯君且住。
万里人南去。
倡汝莫要予。
山寒无鹧鸪。
月明江阔天如水。
夜深残烛纵横泪。
底事不求安。
世间多好山。
一杯君且住。
万里人南去。
倡汝莫要予。
山寒无鹧鸪。
断虹远饮横江水。
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
丹枫明酒旗。
浮生长客路。
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
寒灯人闭门。
注释注释:洪王茶 ,宋末人,自号空同词客,有词一卷。
水口,集镇名,今名水口铺,在安徽来安县南三十里,来安水东岸。
为当地的水陆交通要道,亦为征人旅客常经之地。
词人途中投宿于此,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抒发羁旅幽思的小词。
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 ,万山紫翠斜阳里。
”二句写远景。
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 ,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
短亭,古时修于官道旁;
以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大凡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
“丹枫明酒旗”,说明客舍兼营酒水。
短短四句,恍如一幅画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色彩绚丽,诗意盎然 。
词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 ,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 ”中的“饮 ”字,带有“追琢”的痕迹 。
况周颐说:“词太做,嫌琢;
太不做 ,嫌率。
欲求恰如分际,此中消息,正复难言。
”(《蕙风词话》卷一)可见他不是反对追琢 ,而是反对“太做”,即追琢过分。
若“恰如分际”,这种追琢还是必要的。
复有“明”字,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下阕抒写客居此地的孤独之感。
换头“浮生常客路 ,事逐孤鸿去。
”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
“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
“事逐孤鸿去 ”,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 ,故亦真挚感人 。
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
”二句饶有韵味。
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 ,提到山犹染紫 ;
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
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尝尽了千愁万苦。
时已云暮,词人只有点上寒灯,闭门独坐而已。
唐人马戴《灞上秋居》诗有句云“寒灯独夜人 ”,词境似之,但换用“人闭门”三字,则变成有我之境,与李重元《忆王孙·春景》词的结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菩萨蛮》,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符合一般小令的结构规律。
但前后对比,又有明显的映照作用:开始时词人远眺断虹饮水,斜日含山,心情比较平静、舒畅;
结尾时闭门独坐,孤灯相伴,自然产生抑塞无聊之感。
因此在整个词中,词人的感情是有发展变化的,非平铺直叙的作品所能及。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1187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