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朝代:作者: 晏几道 体裁: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注释:此词借写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

词的上片暗写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幽恨 ”;

下片并未具体展开写幽恨 ,只写弄筝的情态 ,而幽恨自见。

黄蓼园谓此词“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

起笔一句先写弹奏 。

筝称之为“哀筝”,感情色彩极为明显 。

“一弄”,奏一曲。

曲为“湘江曲”,内容亦当与舜及二妃一类悲剧故事有关,由此可见酒筵气氛和弹筝者的心情。

“写尽湘波绿”,湘水以清澈著称 ,“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

但绿在色彩分类上属冷色 ,则又暗示乐曲给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写”,指弹奏,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弹”或“奏”;

似乎弹筝者的演奏 ,像文人的用笔,虽然没有文词,但却用筝声“写”出了动人的音乐形象。

上片歇拍两句,让人想到弹筝者幽恨甚深,非细弹不足以尽情传达,而能将幽恨“细传 ”,又足见其人有很高的技艺。

从“纤指”二句的语气看,词人对弹筝者所倾诉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传之幽恨即是双方所共有的。

词之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

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 。

“当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 。

“慢”,形容凝神 ,指筝女全神贯注。

“玉柱斜飞雁”,筝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犹如一排飞雁。

飞雁在古诗词中,常与离愁别恨相连,同时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

因此,这里虽是说弦柱似斜飞之雁,但可以想见所奏的湘江曲亦当与飞雁有联系,写筝柱之形,其实末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 。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

”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 ,是承上文“秋水”而来的 ,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 ”(《西京杂记》)的典故。

女子凝神细弹,表情一般应是从容沉静的,但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凄凉和悲哀的情绪还是明显地流露了出来。

这首词以回荡飘忽的笔势,刻画一位哀艳动人的弹筝艺妓——小莲哀艳动人的形象。

全词以“哀筝一弄湘江曲“摹然开篇,又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骤然收笔,中间不平铺直叙而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来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1195722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