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河内王斡臣号竹溪
门外红尘溪上竹。
竹似琅*,溪水清如玉。
溪上主人情不俗。
多应每每能无肉。
千载高标成倏忽。
六逸飘然,君为追遐躅。
莫向溪边闲濯足。
尽日东风吹绿树。
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
年少凄凉天付与。
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
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
楼下水流何处去。
凭栏目送苍烟暮。
注释注释:赵鼎是解州闻喜人。
宋时解州隶属于河中府(治蒲州,今山西永济)。
这首词自注“河中作”,词中又自称“年少 ”,根据这些来看,本词当作于崇宁五年(1106)赵鼎中进士前后。
高中进士后他就离开家乡在汴京等地任职了。
这是一首故地重游的怀人词,怀念往昔一位曾于临水高楼一曲赋别的女子。
上片记时,下片记地,风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贯串着伤离念远之情。
开头三句点明时令,又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暗寓“重来崔护”之感 。
“催花雨”在宋词中有用于春初催花开的,如晏几道《泛清波摘遍》:“催花雨小,著柳风柔,都似去年时候好 。
”易祓《喜迁莺》:“一霎儿晴,一霎儿雨,正是催花时候 。
”也有用于春末催花落的,如李清照《点绛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赵鼎词中“催花雨”意思则是后者。
“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 。
“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
但把“年少凄凉 ”说成是“天付与 ”,则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钟,无可解脱。
这“年少凄凉”的况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
“临水高楼”三句,紧接上片的“离绪”而转向怀人。
这三句是追叙往事,在“临水高楼”这昔游之地回忆当年送别时的情景 。
“曾倚哀弦 ”,指以丝竹伴唱。
词在唐宋时是合乐歌唱的,有琵琶等弦乐伴奏 。
“倚”就是以声合曲。
黄金缕用来形容初春鹅黄色的柳条,古人有折杨柳赠别的风俗“歌断黄金缕”在这里也有作为离别之曲的含意,与上句“哀弦”相应 。
“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引用唐杜牧诗。
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诗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栏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宋时将杜牧此诗谱作歌曲,传唱一时。
晏几道有《玉楼春》词:“吴姬十五语如弦,能唱‘当时楼下水’”,可以为证。
赵鼎这首词就从“临水高楼”的眼前实景出发,借杜牧诗意以“水流”比喻“人去 ”,写得自然熨贴 ,不露针线,密合无缝。
“相随流水到天涯”,寓含飘泊流落的命运,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绵绵的情意。
这样情意在本词中也都包含在“楼下水流何处去”这个深表关切的问侯之中了。
结句凭栏目送苍烟暮”,其意为凭高极目 ,远望水流人去的天际,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 。
感伤离别之情,就寓于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
赵鼎是南宋初的中兴名臣,德高望重 ,与宗泽、李纲相鼎足。
他因反对秦桧与金和议而被罢相,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岛崖县 ),上表感谢皇恩曰 :“白首何归,怅徐生之无向;
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秦桧读后说:“此老倔强犹昔。
”赵鼎知道秦桧一定要杀他,遂绝食而死,死前自书旌铭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
”这表现了他英风壮慨,气节凛然 。
但他早年所作的这首《蝶恋花》却吐露芳菲,情致缠绵,多思哀婉。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此词“年少凄凉”二句 ,“闲情绮思,安在为盛德之累耶?
”本来这两种感情并不相妨。
唐宋璟为相。
正直有大节 ,但却写出了风流妩媚的《梅花赋》(原赋已失,《全唐文》卷二○七所录宋璟《梅花赋》乃伪作)。
皮日休《桃花赋 》序说宋璟“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能吐婉媚辞 。
”越鼎另一首《蝶恋花》说:“漫道广平(宋璟封广平郡公 )心似铁,词赋风流 ,不尽愁千结 。
”无疑赵鼎是借宋璟以自道。
事实上“铁肠石心 ”的人何尝不可以有“词赋风流”的另一面,尤其是抒发他们的少年情怀。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1578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