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朝代:作者: 李好古1 体裁:

花过雨。

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衔绣幕。

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楼歌舞。

谁在玉关辛苦。

若使胡尘吹得去。

东风侯万户。

注释注释:在诗词中常将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联系起来。

不过由于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有的风雨是送春归,有的风雨则是催春来 。

而李好古的这首词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大概是属于催春来。

“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

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

“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

这首词有的本子调名下有题——《怀故居 》,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来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飘泊之感。

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

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预作好了铺奠。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 ,“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这句话深刻尖锐 ,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

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

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艺术力量!

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 ,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 ,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

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 ,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

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

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东风”,“旧巢无觅”,才有“东风”吹去“胡尘”盼想,前后照应,此外,词人兼用明快、严肃、含蓄、幽默的多种手法,浑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2456528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