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圣朝
满斟绿醑留君住。
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
且高歌休诉。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释注释①绿醑:美酒。
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评解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
满斟美酒,劝友人尽情欢乐。
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
表现了诗人伤春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
集评薛砺若《宋词通论》:词中“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句,则为东坡《水龙吟》“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及贺方回《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蓝本了。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在北宋首都汴京留别友人之作。
全词以别易会难为主旨 ,上片写留饮,下片写惜别。
开篇写作者满斟绿色的美酒,劝友人暂留,且不要匆匆归去 。
继而 ,词中又写作者纵酒高歌,劝友人尽饮 ,切切絮絮倾诉离情 。
这里,用春色、离愁、风雨,构成了一幅离别图:阳春佳月,风雨凄凄,离愁万绪,为下片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虽然还是以词家习惯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描写离愁,但设想奇特,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
词人设想“ 春色 ”总体为“ 三分 ”,而其中的“二分”是“ 愁 ”,“一分”是“风雨”。
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
而此处的“ 风雨”,只是表象,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
这里写“风雨”,用的就是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
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
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
作者用笔,貌轻实重,饱和了作者的全部感情,确实是情景交融、情深意长。
苏轼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句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大约即是从此处脱胎。
上片,由举杯挽留写到离别情怀,由外部行动而至内心感情,多为顺笔。
下片则转折颇多。
过片“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
“花开”句,用韩偓《谪仙怨》“花开花谢相思”句意,但作者只写“花开花谢 ”而不说“ 相思 ”,实际上“ 相思”已包容在上片的离愁别绪之中。
“ 都来几许 ”,是说这种相思总的算来会有多少,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的时序更迭、流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 ,亦暗寓其中 。
这两句深化了上片的离愁。
但作者马上又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高歌休诉 ”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
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 ,表现出作者开朗豁达的胸怀。
可是一想到别易会难,明年此际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
这首词先写离愁,继而排解宽慰,终写怅惘之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
此词语言刚健 ,笔调雄浑,在怅惘的别情背后,透露出一股豪迈开朗的气息 。
词中“ 三分春色二分愁 ,更一分风雨 ”句,为苏轼《水龙吟》“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以及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蓝本。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2709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