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九日同柳汤佐梁平章弟总管 歌酒登

朝代:作者: 张野 体裁:

九日西城路。

滟平川、黄云万顷,碧山无数。

百尺危楼堪眺望,抖擞征衫尘土。

又惹起、悲凉今古。

佩玉鸣銮春梦断,赖高情、且作风烟主。

嗟往事,向谁语。

人生适意真难遇。

对西风、满浮大白,狂歌起舞。

便得腰悬黄金印,于世涓埃何补。

愈想起、渊明高趣。

莫唱当年朝士曲,怕黄花、红叶俱凄楚。

愁正在,雁飞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有时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去北,日西匿。

注释注释:辛弃疾经常采用《贺新郎》这个词牌,适于抒写豪放的感情,刘克庄也爱采用,在他的今存全部词作中占了百分之十六、七。

此词题作“ 九日”,是重阳节登高抒怀之作。

但词人又不落俗套,把一首重阳词写得颇有特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 ”,作者慨叹自己的老大和中原的沦陷,内容充实,感情深厚 ;

“常恨世人新意少”一句则恰恰从这种恨世人少新意的本身显示出了一点难得的心意。

应该说,这首词是刘克庄的有代表性的一篇佳作。

上片首句很有分量。

“ 湛湛长空”是登上高楼放眼眺望所见,展现出开阔的空间,而用“黑”字描绘黄昏,显然是用夸张的笔法表述心情的沉重。

然后以“更那堪”为枢纽,转出“斜风细雨 ”,笔调忽转细腻。

“乱愁如织”,比喻贴切,充满了低沉的情调,而接下来的几句又以磅礴的气势扫荡了这种低沉 。

“老眼平生空四海 ,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浩荡”二字,既描绘出千崖秋色,也抒发了开阔胸襟,一语双关。

接下来,由“浩荡”较为“凄凉”的同时,立即用齐景公牛山滴泪的典故,反衬自己由于感慨神州陆沉而滴下的忧国之泪,其性质与程度是难以比况的,因此“凄凉”又立即转成了悲壮。

文章贵有波澜,如此跌宕顿挫,才能把作者胸中的感慨抒发透彻。

下片承“白发书生”进行发挥,从今昔对比中发出了深沉的叹息:“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

”主要是抒写自己少年时的豪情才气,并进一步突出如今的满怀家国之恨。

下边更引出了“常恨世人新意少”的名句。

何以见得世人少有新意?

“ 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

”这里用的是“孟嘉落帽”的典故。

用典故贵有新意,大家手笔,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刘克庄嘲笑世人缺少新意,这本身,也未尝不是一点新意。

下边写出饮酒,语颇颠狂,好象词句本身也浸透着几分醉态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

”作者以“白发书生”自称,已经感到“ 满怀萧瑟了。

”赏花饮酒,聊以自慰。

但是,萧瑟岑寂之感是破除不了的,仔细体味起来,词句之中仍然隐含着悲凉的情调。

“ 鸿并去,日西匿”的结尾,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

刘克庄的词眼界力求开阔,胸襟力求高旷,以达到雄健豪壮的格调 ,他的这一追求 ,在这首《贺新郎》里已经得到了体现。

即用豪放笔,又恰当地穿插细笔把“大声”和“小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欲托朱紶写悲壮”的目的。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2723524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