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曹园红梅数种十余树,云西老人手植

朝代:作者: 邵亨贞 体裁:

其孙幼文命客饮于其下。

永嘉曹新民赋词为咏,予适有出不与。

越数日,幼文持卷来求次韵,席上口占以答海底珊瑚树。

问鲛人、几时击出,碎为繁露。

倩女舍来纫成佩,妆点江南岁暮。

便掩映、含章窗户。

更着绛绡笼玉骨,怕黄昏、不向孤山路。

银烛暗,未归去。

梦中曾被梨云误。

最难忘、长沙形胜,水声东注。

若见何郎须相报,不改扬州韵度。

道*艳、尚堪重赋。

一点酸心浑不死,*桃根桃叶非吾故。

空谷底,漫延伫。

篆缕销金鼎。

醉沈沈、庭阴转午,画堂人静。

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

渐玉枕、腾腾春醒。

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云鬓乱,未忺整。

江南旧事休重省。

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

月满西楼凭栏久,依旧归期未定。

又只恐、瓶沈金井。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

谁伴我,对鸾镜。

注释注释①篆缕:香烟上升如线,又如篆字。

金鼎:香炉。

②糁(sǎn):飘散。

③滞(tì):困扰;

纠缠不清。

④忺(xiān):高兴;

适意;

欲。

A评释B这是一首春闺怀人之作。

上片对景怀人。

暮春时节,杨花糁径,春透残红。

睹物思人,情不自禁。

下片写别后相思。

断鸿难倩,归期无定,江南旧事,不堪重省。

“枉教人立尽梧桐影”,传达出盼归之情,深挚缠绵。

全词由室内写到室外,由自己写到对方。

风流蕴藉,绮丽多姿。

集评李攀龙《草堂诗余集》:上有芳草生王孙游之思,下又是银瓶欲断绝之意。

黄昇《花庵词选》:李君词虽不多见,然风流蕴藉,尽此篇矣。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李君止一词,风情耿耿。

黄蓼园《蓼园词选》:幽秀中自饶隽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此词绮丽风华,情韵并盛,允推名作。

---------------------------------李玉词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黄昇云 :“风流蕴藉,尽此篇矣”(《花庵词选》)。

铜炉里的香烟,缭绕上升,盘旋似篆文,这时候已经消散 ;

庭院里树木的阴影转过了正午所在位置,也就是刘禹锡《池亭》诗所写的“日午树阴正 ”,而稍稍往东偏斜了。

这几句描绘的是深锁闺房“醉沉沉”的人之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已充分刻画了“画堂人静 ”。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宁静,人不会对炉中升起的香烟那么注视,看出它升起后的形态变化以至于散灭;

对庭中树木阴影的“转午 ”,也不会感觉得出来。

身在如此的环境中,她在想些什么呢?

下句才透出一些消息 :“芳草王孙知何处?

”这里是用“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句意,表明“她”是在怀念远人 。

“惟有杨花糁径”点明此时是杨花飘飞的暮春天气。

她的情,如山涧小溪,水流缓慢,与那静悄悄的环境,很是和谐。

不过从“杨花糁径”看 ,这春光已是“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了 。

“惟有”二字又表明路上只有杨花,并无他所盼望的归人。

她的愁绪从中轻轻地流漾出来了。

“渐玉枕、腾腾春醒 ”。

从方才的“醉沉沉”而仍有所感觉来看,她依依而睡并不久 。

“腾腾春醒”这句话说的是醒后懒散的情态,与“醉沉沉”上下照应。

彼时即有“芳草王孙知何处”之感,现在梦破春醒,这种感觉岂不更深?

感情的潮水将在她的心里掀起更大波澜,也许还是“醉沉沉”的好 。

“帘外残红春已透 ”,加上前面的“杨花糁径 ”,为什么接连不断地重复春天的归去呢?

春老花残,闺中人敏锐地感觉自己的青春将逝,红颜将老。

从这些看似写景的反复描述中,可以看出正渗透着人的感情 。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

这几句的“景中情”完全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地步。

“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

前面的景物描绘无不寓有一个“情”字,到此句便写出女主人公残春时节的心情。

这句词中的“镇”作“长”的解。

这句话说的是长日情思无聊 ,故缠绵于酒 ,借以消愁。

刘过《贺新郎》词曰:“人道愁来须殢酒”,就是这种状态了。

结果是愁未能消,反而因酒致病,精神不振。

“云鬓乱,未忺整 ”,说的是没有好心情去梳理零乱的鬓发。

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更有“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诗·卫风·伯兮》)之意。

因“无聊”而“殢酒”,因酒而“厌厌病”,因病而懒妆流,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春去而人不归引起。

词写到这里,已由外部描写隐约透露出人物的内心。

下阕,则完全转入女主人公自我抒情了 。

“江南旧事休重省 ”,这句劈空而来,一下启开了女主公人的心扉。

那“江南旧事 ”,也许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温馨岁月吧,如今却是“休重省”了。

是真的不愿“重省”么,还是“省”也无用,故作决绝语呢?

正是这一个“休”字蕴含着说不尽的情意。

接着她直率地道出了底蕴:“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说的是到处探听而信音杳然。

“月满西楼凭阑久”,说的是她悄悄登上西楼,独自望着银白的月光洒满大地,痴痴地想着 。

“依旧归期未定”——他现在大概正想着回来,只是日子还没有确定,所以鸿雁没有传来书信吧。

这只是她的想象,情况是否如此,并不十分清楚。

这样她又陷入了揣想中 :“又只恐瓶沉金井 ”。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有云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本词根据白诗以“绳断瓶沉”作比,慨叹爱情破裂已无法弥合。

“又”字意味深长,它恰与上句联系着。

她本来是希望他能回来,只是“归期未定”;

转而再想,愈感到没有把握,故有此“又”字。

读之令人感到万转千回,心潮翻腾,柔肠寸断。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

从“篆缕销金鼎”到“庭阴转午”,到“月满西楼”,到“银烛暗”,时间的脚步在静寂中前进着。

她沉醉,入梦,醒来,倚阑望月,最后寄希望于万一,盼着听到马嘶声,所思念的人也许会骑着马归来吧。

但直到“银烛暗”了,月落了 ,“梧桐影”尽了,她一直在痴痴地望着,听着,仍不见人归。

这里直引吕岩《梧桐影》词“教人立尽梧桐影 ”,而添一“枉”字领起,语更痛切。

“谁伴我,对鸾镜”,这是发自肺腑的痛切心声。

“鸾镜 ”,是用来梳妆的 。

昔日鸾镜前,人影双双,也许还有过张敞画眉那样的风流韵事,然而今日独对鸾镜,岂不令人柔肠寸断 !

这位女主人公自始至终,没有一言一语埋怨对方,直到最后,也只是婉转倾诉,连一点愠怒的情绪都没有。

和婉淳雅,在思归的形象中,独树一帜 。

“李君止一词,风情耿耿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评),词中女主人公是一个多么善良温柔而又多情的女性啊。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2742268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