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题王德琏水屯卷
一段江南绿。
望依依、沙鸥起处,辋川横幅。
十里平郊人烟聚,掩映汀洲几曲。
试与问、隐君林屋。
花径竹门春窈窕,有苍颜绿鬓人如玉。
挥白羽,跨黄犊。
高情远继巢由躅。
向沧浪、濯缨垂钓,自歌还续。
手种陂塘千株柳,隔断红尘万斛。
算独有、渔舟来熟。
待约西施同载酒,趁桃花、浪暖相追逐。
寻胜地,访遗俗。
重唤松江渡。
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
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
但遗爱、沙边鸥鹭。
天水相连苍茫外,更碧云、去尽山无数。
潮正落,日还暮。
十年到此长凝伫。
恨无人、与共秋风,脍丝莼缕。
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
俄皓月、飞来烟渚。
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
歌欸乃,过江去。
注释注释:吴江,即吴淞江。
亦名松江。
它源于太湖,往东流经今江苏吴江、吴县、青蒲、松江、嘉定等县,最后合黄浦江入海。
浩浩吴江 ,鲈肥莼美,风景如画。
这首词的唤渡开始 ,以渡过江结尾 ,“销磨”一句,引出对古今风云人物的怀念 ,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由“ 唤”而“叹”而“向”而“恨”,进而奏萧韶而致湘妃,若乘槎而犯斗牛,层层挪展。
另外,上片一怀人,一写景,下片一怀人,一想象,构思奇特,跌宕起伏。
起句说作者伫立江边,象当年苏轼临流唤渡那样,又在这里呼船渡江。
苏轼任职杭州期间 ,曾到吴江,后来写过一首《青玉案》词,当中有“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之句(此词或谓非东坡作)。
吴江依然滚滚东流,人事成古今,这个北宋的大文学家早已离开人世 。
“ 重唤”二字,表明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隐含作者对景怀人的寂寞怅惘之感。
这句用事自然,笔重意深,推出下面两句的感叹 :“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 !
”垂虹亭,在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因桥得名。
苏轼曾偕词人张先等在亭上置酒吟咏。
今古,指今古人物。
垂虹亭下,江流不息,而在这里吟唱过、盘桓过的今古人物,亦随着流水而消失。
两句境界苍莽,上与“重唤”呼应,下引所怀念的人物,结构上起统摄全篇的作用。
“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
但遗爱、沙边鸥鹭。
”苏东坡不是说过“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么?
第四桥边,风景依旧,而这个曾在江边呼渡,曾在垂虹亭上吟唱过的“坡仙”如今又在哪里呢?
他只把仁爱留给在沙滩嬉戏觅食的鸥鹭罢了!
以上皆由苏轼《青玉案》词生发,既切合眼前环境 ,亦正好抒写对苏轼的怀念。
一“唤”、一“叹”、一“问”,笔势几番跌宕 ,词意步步推进。
下面笔势陡转,以舒徐的词笔,描绘日暮江天的景色:天水相接,茫然无际;
碧云散尽,群峰远立;
暮色苍茫,江潮渐落。
这日暮江天之景,美丽而清冷,旷远而迷蒙,作者伫立其中,在思索,在感叹,在发问。
几句字字写景,亦字字言情。
——江天、群山 、潮声、落日,无一不融进作者怀人的情思,处处透露出他的落寞怅惘的心境。
下片过拍之后,即转入对另一人物的怀念 :“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缕。
”三句用张翰归田之典。
张翰,字季鹰,西晋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仕齐王冏,官大司马东曹掾。
秋风吹起,他想到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鲙,便辞官归去(见《晋书》卷九十二)。
鲙丝莼缕 ,鲈鱼鲙和莼菜丝。
十年到此,无与为伍,象张翰那样淡泊功名、热爱山林的人再也找不到了 。
“恨”字,憾也,表现他怀人之深切,写出隐居山林、无人作伴的孤寂,隐含世无同调的感慨。
三句承上片“销磨”句而来,词意又推进一步,主题至此而明朗。
以下笔势腾飞,墨彩淋漓,终于唱出了词章的最高潮:“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
”今古人物既然杳无音信,现实中又无人可与为伍,于是他想起了化作湘水之神的虞舜二妃:他轻轻地转动着朱红色的琴弦,弹奏出虞舜的箫韶之乐,想把湘妃引来作伴。
箫韶奏罢,湘妃未降,江天还是那样旷远而寂寥。
这时皓月当空,薄雾横江,水中的沙洲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显得朦胧而缥缈。
云烟飘过,皓月如飞,照临江渚。
在薄雾、月色、波光之中,在这个半透明而神秘的夜里,他仿佛也在升腾 ,飞驰:“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
”《博物志·杂说》:“近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人有奇志,乘槎而去 。
十余月至一处,有城郭状,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因问:‘此是何处?
’答曰:‘访严君平则知之。
’因还至蜀,问君平。
曰:‘某年某月 ,有客星犯牵牛宿。
’计其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
”他觉得自己仿佛传说中那个住在海岛上的人那样,乘着木筏,到达天河。
——他怕是真的顺流而上,侵入斗牛之宿,把天河中的蛟龙惹怒了。
七句笔飞墨舞,尤为精彩,把作者孤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他高度的技巧。
云烟在月边飘流,故觉月“飞”。
“飞”字,既从对面写云烟,也从正面写月亮,它将云烟、皓月、洲渚组织成一幅灵气飞动的画面。
最后以高歌过江作结,将江流、碧空、群山、皓月、烟渚,连同作者的琴音、浩叹和丰富瑰丽的联想留给读者,让他们去细细回味。
总而言之,作者通过临江喊渡,浮想联翩,终于写成了这首词。
这首词先描写日暮江天景色,然后展开对古今人物的怀念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隐居僻壤,无以为伴的孤独心情。
刘仙伦在南宋并非赫赫有名的大词人,但这首词确实堪当上乘之作。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2760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