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释注释:①觑:细看。
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对面相看。
②无因:没有法子。
③渚:水中小洲。
评解此词抒写离情别绪。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情似游丝,泪眼相觑。
一溪烟柳,难系兰舟。
写尽了离别况味。
下片写别后相思之苦。
愁绪无数,无法排遣。
全词凄迷哀婉,愁思无限。
集评唐圭璋《唐宋词简析》;
此首叙别词。
起写别时之哀伤。
游丝飞絮,皆喻人之神魂不定;
泪眼相觑,写尽两情之凄惨。
“一溪”两句,怨柳不系舟住。
换头点晚景,令人生愁。
末言今宵之难遣,语极深婉。
薛砺若《宋词通论》:此等词都极清倩婉秀,实兼晏、欧、少游、清真数家之长,而能暨于化境者。
即列入第一流作家内,亦无愧色。
------------------------------此为别情词。
上片写别时,下片写别后。
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
“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 ;
“人如飞絮 ”,喻人之飘泊也。
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
游丝、飞絮,在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例如冯延巳的“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蝶恋花》)。
司马光的“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西江月》)。
不过象这首词中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迹地点出了季节 ,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颖,笔墨之经济,都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的才能。
虽然如此 ,这两句毕竟还是属于总体上的概括、形容。
所以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 ”。
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
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
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 ,却无法系住要去的兰舟 ,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 ”。
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
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
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
过片仍写居者在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 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 ”。
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
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
句中的“如今 ”,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
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
词人并不迳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明朝如何过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
“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词笔巧妙地分属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
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过”,下句“如何过”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寻而知。
这种手法,诗论家谓之“互体”。
由于“明朝”句的衬垫,把离愁无限而今晚如何过的主意,益发重重地烘托出来。
此处直抒别情,与前面对薄暮黯淡景色的描写所起的渲染烘托相应对。
此词用语浅淡而情意深浓。
词之上片先抒情,然后情景交融,景语的点缀为情语服务;
下片先写景后抒情 ,使全词具有错综的结构,结体颇有整中有散、统一中求变化的特色。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3519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