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赠兴平赵六士
百岁荣华,星移光烈。
人身难保朝昏彻。
恩情眷爱已收空,不时大限将分别。
早悟轮回,惊生惨切。
割情舍爱亲玄诀。
公还猛烈人清虚,风人进退存亡,行藏用舍。
小人请学樊须稼。
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
东西南北之人也。
长沮粲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注释注释:在古人心目中 ,“经 ”是至高无上的圣贤之教,而诗词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末艺 ”,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然而,性格豪放不羁、富于创新精神的辛弃疾,却偏要突破这些清规戒律,将二者融于一体。
辛弃疾的这首《踏莎行 》,便是集经句而成的一首佳词。
此题曰“赋稼轩”,“稼轩”乃词人乡村别墅之名。
据宋洪迈《稼轩记》载,信州郡治(即今江西上饶)之北一里馀,有空旷之地,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宝带。
辛弃疾第二次出任江南西路安抚使时,在此筑室百间,置菜圃、稻田,以为日后退隐躬耕之所,故凭高作屋下临其田,名为“稼轩 ”。
又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辛弃疾于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自江西安抚使改官浙西提点刑狱公事 ,旋为谏官攻罢,其后隐居上饶带湖达十年之久。
因此,这首词很可能作于他赋闲之初。
此词上片开篇“进退存亡”,语出《易·乾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
”是说只有圣人才能懂得并做到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存则存,该亡则亡,无论是进是退、是存是亡,都合于正道 。
“行藏用舍 ”,则是对《论语·述而》载孔子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云云的概括。
即是说,倘若受到统治者的信用,就出仕 ;
倘若为统治者所舍弃,就隐居。
“小人请学樊须稼 ”,亦用《论语 》。
该书《子路》篇载孔门弟子樊须请学稼,孔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种菜),孔子曰 :“吾不如老圃(菜农)。
”樊须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以上三句实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自己现在既不为朝廷所用,那么不妨遵循圣人之道,退居田园,权且做他一回“小人 ”,效法樊须,学稼学圃。
接下去“衡门”二句,着重写自己归耕生活的乐趣。
上句出《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
”“衡门”,谓横木为门,极其简陋,喻贫者所居。
“栖迟”,犹言栖息、安身 。
此系隐居者安贫乐道之辞,词人不仅用其语,且袭其意。
下句则出《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
”谓太阳落山,牛羊归圈。
诗的原文是思妇之辞,以日暮羊牛之归反衬征夫之未归,词人却借此来表现田园生活情调。
要而言之,上片主要讲自己归隐躬耕不仅合乎圣贤之道,而且恬静可喜。
为另一层次,紧承上文,进而抒写归耕后的自适其乐。
此词下片笔锋一转,用反对“学稼 ”的孔夫子,来进一步说明耕稼之乐。
“去卫灵公”一句,又用《论语》。
据《卫灵公》篇载,灵公问阵(军队列阵之法)于孔子,孔子答曰 :“俎豆(礼仪)之事,则尝闻之矣 ;
军旅之事 ,未尝学也 。
”明日遂离卫而去。
按《史记·孔子世家》,灵公问阵、孔子去卫,事在“遭桓司马”之后。
作者这里将“去卫灵公 ”句置于前,可能与《史记》不属于“经”,用此与题例不合有关。
“遭桓司马”,见《孟子·万章上 》。
“桓司马”即桓魋,时为宋国的司马,掌管军事。
孔子不悦于鲁、卫,过宋时“遭宋桓司马将要(拦截)而杀之 ”,不得不改换服装,悄悄出境 。
“东西南北之人也”一句,为《礼记·檀弓上》所载孔子语,盖谓己周游列国,干谒诸侯,行踪不定。
这里故意用孔子一意从政但却四处碰壁的故事,以引出下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
“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这两句亦全用《论语》。
上句见《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两人各持一耜,并肩而耕)”,孔子路过其傍,命弟子子路向他们询问渡口何在。
桀溺对子路说:天下已乱,无人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你与其跟从“ 避人之士”(远离坏人的人,指孔子),不如跟从“避世之士”(远离社会的人,指自己和长沮)。
下句则出自《宪问》篇:微生亩谓孔子曰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这两句意思很明显,即孔子那样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走,不如像长沮、桀溺那样隐居来得逍遥自在。
从而进一步突出词人自己陶陶然、欣欣然的归耕之乐。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充满了对大圣人孔子的讽刺和挖苦,是对孔圣人的“大不敬 ”。
但细加品味,那执着于自己的政治信念、一生为之奔走呼号而其道不行的孔子,实是词人归耕前之自我形象的写照。
讪笑孔子,正所以自嘲也。
其中不知有多少对于世路艰难的叹慨,对于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惆怅与愤恨!
所以词中讽刺孔子,正突出了孔子的伟大形象。
从集句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词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此词“东西”、“长沮”二句天生七字,不劳斧削;
“衡门”、“日之”二句原为四言八字,各删一字,拼为七言 ,“丘何 ”句原为八字,删一语尾助辞即成七言,亦自然凑拍。
通篇为陈述句式,杂用五经,既用经文原意,又推陈出新,音调抑扬,浑然一体,实是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3538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