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一斛珠

朝代:作者: 王千秋 体裁:

惊鸥扑蔌。

萧萧卧听鸣幽屋。

窗明怪得鸡啼速。

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

歌楼管竹谁翻曲。

丹唇冰面喷馀馥。

遗珠满地无人掬。

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

注释注释:这首《醉落魄》造语工丽、用意生新,在结构上多巧思。

词人抓住清晨时个人对外界物象的一些感受来细致刻画,用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

上片描写词人刚睡醒时独卧室中的所闻所见,下片想象外面歌楼夜宴归来的情景,两相对比、烘托,表现了自己闲适的心境。

这首小词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含义,它只巧妙地把一个个镜头剪接起来,构成奇物的意象,上片跟下片所描绘的两组画面是截然不同的,读者必须凭自己的想象将它们联系想来。

冬日的清晨。

词人拥衾高卧。

听,外边传来阵阵扑翅之声,是谁把眠鸥惊起?

寒风蓦地吹过,萧萧的馀响顿时,回荡在幽屋中。

一起二语,先从听觉落笔,那是人刚醒来时的第一感受 。

“卧听”两字,带起全篇。

“窗明”句,兼写听觉和视觉。

“怪得”,惊诧语。

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人已经开始思想活动了。

埋怨鸡啼之“速”,可想见一夜睡眠的安适。

“墙角”二句,已是推窗所见。

墙角上色彩斑斓,露出半截子松树的苍绿。

的确是一幅笔墨洗炼的图画,使人想象到墙外充满生气的一切。

“歌楼管竹谁翻曲”,下片首句即来个转折 。

画面不断地跳跃,变换,似乎与上片全无干系,其实仍是紧接“卧听”写来。

歌楼中通宵达旦地宴乐,还依稀听到歌女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新曲。

“翻曲”,按照旧曲谱作新词 。

“丹唇”二句,是在幽屋中的词人进一步发挥想象 。

“丹唇冰面”,形容歌女唇红肤白。

“喷馀馥”,即所谓“吐气若兰”。

“遗珠”句 ,极写宴乐时的情景。

歌女头上的球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 ,不难想象主人的放纵与豪奢 。

“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 。

”写宴罢归去 。

“ 玉”,喻月色。

苏轼《西江月》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

”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的白月互相辉映,色彩鲜明,与上片的“烂斑”“松绿”恰成对照。

一静一动,一淡一浓,表现了各异的情趣。

此词在写作手法上是颇具特色的 。

上片写惊鸥,写鸡啼,写松绿,写风声日影,都是眼前景物;

下片写歌楼,写歌女,写遗珠,写红靴白月,都从想象得之。

词人是通过个人主观感受去表现这些事物的,其实,词中所强调表现的,是作者真实的内心生活。

这跟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征有某些相似之处。

词人欲以巧胜人,着意造境设色,移步换形,给人以新异不凡的感受,而词的意旨却变得晦涩难明了。

这种特殊的艺术技巧,在宋词中似不常见,也可以算是词人的独创吧!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5900465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