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注释注释①满:指月圆。
②亏:指月缺。
评解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
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
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
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
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
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
风格和婉,含蕴无限。
集评曾季狸《艇斋诗话》: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
《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
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
上片写他宦海浮沉,行踪不定 ,南北东西漂泊的生活 ,经常在月下怀念君(指他的妻子 ),只有月亮来陪伴他。
本词中表面上说“恨君 ”,实际上是思君。
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在别离。
下片借月的暂满还亏,比喻他跟君的暂聚又别。
这首词的特色富有民歌风味。
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
民歌往往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反复的;
就是上下两片,也有加以变化的重复,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象民歌中的重叠一样。
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
词中“江楼月”的比喻,很具有艺术特色。
钱钟书曾讲过“喻之二柄 ”、“喻之多边”。
钱钟书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 ,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
修词之学,亟宜指示 。
”例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佛犹水中月,可见不可取 ’,超妙而不可取也,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
黄庭坚《 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犹云‘甜糖抹在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 ’,是为心痒之恨词。
”同样这首词用水中之月作比喻 ,一个表达敬仰之意,一个表示不满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称为比喻的二柄。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
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
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 ,指同而旨则异;
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与也)明之在月 ,犹《墨经》言坚若白之在石,不相处而相盈。
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 》:‘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 ’,仅取圆之相似 ,不及于明,‘月眼’、‘月面’均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圆,各傍月性之一边也。
”节引自(《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如例子中所讲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又可比明亮,这是比喻的多边。
钱先生在这里讲的二柄和多边,乃是指不同的作品说的。
譬如说同样用月作比喻,在这篇作品里是褒赞 ,而在那篇作品里却是不满;
在这篇作品里比圆,而在那篇作品里却比明亮。
那么有没有在一篇作品里用的比喻,既具二柄,又有多边呢?
其实这首词就是。
这首词用“ 江楼月 ”作比,词人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说的是人虽到处漂泊,而明月随人,永不分离,是赞词。
下片里也用“江楼月”作比,“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说的是月圆时少,缺时多,难得团圆,是恨词。
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达不同感情,从而具有二柄。
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喻“只有相随无别离”;
下片的“江楼月 ”,比喻“待得团圆是几时”。
在一首词里,同用一个比喻,所比不同,构成多边。
象这样,同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又有多边,这是很难找的。
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
而且这样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词人用得非常贴切,这是此首词更为难能可贵的特点。
这词的想象跟后汉徐淑《答夫秦嘉书》的想象颇有相似之妙处。
徐淑说:“身非形影,何能动而辄俱;
体非比目,何能同而不离 。
”徐淑虽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 ,“何能动而辄俱 ”,“何能同而不离”,但与本词想象一致,所以这两人也可以说千载同心了。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5930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