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
翠帐犀帘。
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
云散香残。
风雨蛮溪半夜寒。
注释注释:这首《采桑子 》,是作者客居南雄州时追怀汴京繁华、伤时感乱之作。
起笔二句叙梦回汴京 。
“海角”指词人当时所在的岭南海隅之地 。
“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南雄州一带,当时是荒凉的边远地区。
词人避乱遐方,形单影只,举目无亲。
在这里,即使做梦,也该是凄凉的。
但今宵所作的梦,却把自己带回了往昔繁华的旧都。
“海角”与“长安”,不仅表明空间距离遥远,而且标志着丧乱与繁华、战争与承平两个不同的历史环境 。
“却”字正突出强调了这不同的历史环境所给予词人的心理感受,其中有意外的欣喜,更含无限的感怆。
“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 。
”二句展示梦境中京师繁华旧事的一角。
在华美的居室里,翠帐低悬,犀帘垂地,床前的屏风,曲曲斜斜,依旧展开着十二扇屏山 。
这里只写“翠帐”、“犀帘”、“屏山”,而它们所暗示的往昔汴京士大夫的繁华生活、温馨旧事不难想见 。
“依旧”二字,不但贯通上下两句,而且贯通上下两片。
在梦中,这一切都是那样熟悉、亲切,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实际上这一切已经成为不可回复的旧梦。
梦中“依旧”正暗示出梦后的荡然无存。
过片“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 。
”紧承上片三四句,续写繁华旧梦。
美丽的歌妓在宴席上为自己调琴理弦,弹奏乐曲,敛眉低首,若不胜情,说不尽的温馨旖旎,风流绮艳。
上片三四句侧重写环境,这两句侧重写人的活动。
两汇合,即一幅华堂夜宴图。
由此可见词人所怀恋的汴京繁华,实际上就是上层士大夫的乐宴生活。
“云散香残 ,风雨蛮溪半夜寒。
”云散,用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旦为朝云的故实,暗示绮艳梦境的消逝;
香残,是说梦境既逝,梦中的馨香亦不复存留。
眼前面对的,是荒寒的海角凄凉之地;
耳畔听到的,是夜半风雨交加中蛮溪流水的凄寒声响。
消逝的梦境与凄寒的现境的对照,强化了词人的今昔盛衰之感、伤时感乱之痛和天涯羁旅之悲,结尾的“寒”字,不纯是切肤之感到的,更是内心寂寞凄凉的反映。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5936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