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
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
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注释记得有人说,桑树易叫人想起衣食艰难。
古老的中国由农耕时代发展渐进,农与桑并提是很早就有的事。
《吕览》中就有“皇帝亲耕”与“皇后亲蚕”之说,尽管那只是皇后在春天里到蚕坊里放几片桑叶做做样子摆摆架子,于社会民众却不失为一种示范和引导。
种桑养蚕成为了最早的副业项目,由此推动了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
国人对桑树有难以细述的感情。
成语中有“沧海桑田”一词,不言稻田麦田棉田而只说桑田,不但如此,而且桑与梓还共同构成了“故乡”的意象。
《诗经-小雅-小弁》中亦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句,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是父母亲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吟桑咏梓,渐渐延续成一种文化意象。
孟浩然赞“把酒话桑麻”那种农耕时代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清幽让心力憔悴的现代人悠然向往;
李商隐以蚕喻爱情的不悔,“春蚕到死丝方尽”一言道尽爱情的曲婉。
古代女子行止颇受规限,唯桑园和莲塘却是可以昂然踏出行入的地方,因劳动是丰美无畏的。
所以汉朝有乐府《陌上桑》,南朝有《采莲曲》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优美篇章。
《陌上桑》写一个叫秦罗敷的江南女子,生得貌美如花,惹人爱慕。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既静且贤。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在长满桑树的大道旁她遇着一个男子。
那男子是位居其上的高官,见过美女不少,仍为她惊动。
他倒也十分的有趣,屈身与罗敷交涉。
这情便调的很有意思,男曰:“宁可共载不?
”(你可愿意同我共乘一车而去),女曰:“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太守大人您这样是多么不该,你有老婆,我有丈夫。
)接着,又极言了自己丈夫的出色。
诗到这里而结,时人多赞罗敷的美貌和坚贞,却不知,这太守也是识理的,他依着自己的心意行事,却又不强忤别人的心意,这种委婉曲直正合中正之道。
陌上桑是中国式的艳遇,如同日照荷花,你若不欢喜,我便将光敛了去,照在别株上,总之正大光明。
这故事也成就了一段词话,《采桑子》也从此有了《罗敷艳歌》、《罗敷媚》的别称。
京剧《桑园会》亦是据此改编,女主角还是罗敷,她丈夫鲁国大夫秋胡却还不如太守地道。
在外为官二十余年后,辞官回乡,在桑园遇妻罗敷,久别不敢冒认。
秋胡故意以带信为名,调戏罗,罗敷愤而逃回。
秋胡到家后,罗敷羞愤自缢,经秋胡母子急救脱险。
母责秋胡,命其向罗敷赔礼,夫妻和好。
《采桑子》真正是一个很有张力的词牌名。
全词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属“双调”,唱起来婉转清丽。
可是,容若这首《采桑子》,没有陌上桑那种平实和婉丽,只是回忆的凄凉。
他在夜间耿耿无眠,走到她曾经住过的院子里。
想起少年时曾与恋人共立庭院中,夜深了,燕儿宿在梁上,月儿照在墙上,景色端的真切,分明是月夜夏雨后,蔷薇水晶帘。
夜色微茫之中,闻得一阵阵花香,却又辨不清是哪一丛花儿送来的,也不知道是哪一种花的香气,然而这种渺茫的喜悦却如春事烂漫到难管难收。
可惜人事变迁,风波乍起。
两人后来竟没有结合。
上阕回忆两小无猜的甜美,恰如人世的春光无限。
而下阕的“零落”,“雨凉”则打碎春光,道出现实如暮冬的的残酷清冷。
蓦然就想起了“时间太瘦,指缝太宽”这句话。
滔滔逝水,急急流年,十一年弹指飞过,回首前尘,恍如一梦。
凄凉又如何!
《饮水词》中的某些爱情词,意境迷离之处颇得李商隐无题诗的妙处。
我们说不清这到底是写给谁的?
是少年时的恋人,还是早殇的妻子。
诗词有两种风格,词旨鲜明亮烈的是一种,朦胧暧昧是另一种,只要妙句迭出,引人深思就自有受众。
此情已自成追忆,十一年前梦一场!
比起李义山的“惘然”更清醒,更有现实的痛楚。
“惘然”如梦醒时抬头看见窗前已阑的月光。
无意的错过还有自谅的余地,可以用来悔恨凭吊。
梦醒了,只有碎片扎在心上,连凭吊都是奢侈的事。
不是,每个人,在蓦然回首时,都有机会看见灯火阑珊处等候的那个人。
于是,只能在回忆里众里寻她千百度。
相爱亦如造梦。
死去或者离开的,梦醒不醒都万事皆休。
活着的,留在梦境走不出来里的那个人,才是最哀苦的。
被回忆留下来回忆两个人的一切。
(安意如)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5941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