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送茅山道人,并寄山中诸道友
回首茅山路。
渺滔滔、长江南畔,碧山无数。
曾被天风吹醉梦,直到华阳深处。
也亲见、鸾骖鹤驭。
觉后分明空记省,怅丹坡、踪迹今何许。
还又被,世缘误。
几番自咏山中句。
觉霏霏、云烟秀色,去来眉宇。
曾共三峰重有约,已办清秋杖屦。
看能与、群仙相遇。
君去丁宁无别语,怕山灵怪我来何暮。
才有伴,便同去。
走遍江南路。
看天公、何时远我,故山深处。
君处钱塘余甓社,千里不期而遇。
更分甚、主宾吾汝。
一片湖光浓似酒,待发挥、我辈清新句。
几鱼鸟,不惊去。
醉中不怕波神怒。
尽人间、纷纷轻薄,翻云覆雨。
灯火归来才半醒,月夜谯楼初鼓。
正老鹤迎门飞舞。
此乐人生能有几,怅后期好在知何许。
明日又,送柔橹。
乐府宁无路。
彼区区、斜门枉迳,少人知处。
从得君词惊且讶,醉里坡仙曾遇。
是梦里、稼翁教汝。
玉尺金刀俱在手,把天机云锦裁成句。
才落纸,便传去。
笔头不用空豪怒。
也应须、梨花缟夜,海棠红雨。
一曲离歌悲壮处,不觉人间三鼓。
有幽壑、潜蛟起舞。
休道此情天不管,怕余音袅袅无人许。
风送入,渡江橹。
卜宅椒园里。
响丁丁、风斤月斧,杏梁飞起。
窗户青红烟树绿,*耀碧山乡里。
鸡共犬、也知轮美。
燕子飞来堂下舞,似轻盈、掌上人堪喜。
更可爱,新桃李。
长洲水接淞江水。
好秋风、鲈鱼莼菜,葑田菰米。
艳******,*屋神仙罗绮。
***、****。
楚舞吴歌娱晚景,内台盘、春笋奉甘旨。
五马贵,未足拟。
少日都门路。
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
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
又惊绝、五更一句。
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
臣再拜,泪如雨。
画堂客馆真无数。
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
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
谁不愿、封侯万户。
寂暮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
啼尽血,向谁诉。
注释注释:这首词是作者刘辰翁读了儿子刘将孙《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而写的,表达了自己“慷慨悲凉”的情绪,临安失守后,作者写了许多寄托亡国之悲的词,此词是作者于甲申年(1284 年)带儿子刘将孙一起到杭州凭另,以寄托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归途上而作。
归途中刘将孙听到杜鹃的哀鸣,赋了一首《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刘辰翁读后,随即作了此词。
客路听到杜鹃的啼鸣,最能动人心扉。
但是心绪不同 ,处境不同 ,人们听到鹃声时的感受便不同 。
“少日都门路。
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三句,写出自己少年时代上都门游学、求取仕进的心情,长亭薄暮,几声鹃鸣,勾引起了羁旅之愁,产生了“不如归去”的想法这与“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的意境相似。
十八年间,词人来往于“都门路”上;
弹指一挥,十六载未临杭城,其间沧桑巨变,犹如隔世。
词人用“白首人间今古”,概括这种生活体验。
“又惊绝、五更一句”,一个“又”字,词意顿深一层。
“五更”句,指的是刘将孙《摸鱼儿》词里的句子:“今又古。
任啼到天明,清血流红雨。
”本已为世事无而慨然兴叹,又那堪忍受杜鹃的一夜啼鸣。
故曰“惊绝 ” 。
写作本词时,词人已经五十三岁,此时听到鹃声,已不同于少年时代的感受,既产生“黍离”、“麦秀”的亡国之叹,又产生许多联想:由杜鹃联想到蜀天子杜宇,由杜宇联想到被掳北去的恭帝。
恭帝颠沛于北边,类似蜀天子的情形故曰“道是流离蜀天子 ”;
因为当初他在临安时讲的是吴语,故曰“甚当初、一似吴儿语”。
前阕结尾二句:“臣再拜,泪如雨。
”隐括杜甫诗意,词人效法杜甫,以杜鹃来喻指流离北边的恭帝,遥拜之时,泪如雨下。
故国之思溢于言表。
上阕写闻鹃,下阕由此宕开,描写临安的衰败和抗元英雄的牺牲。
当词人“桃花前度”,重来临安的时候,虽旧物未改,但哀民遍地,一派“黄竹歌声”。
此用“ 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诗意。
这片这几句,以“记”字衔接上下,又有“真无数”、“画桥”、“前度”所写乃是临安失陷前的繁华景象,这是虚写;
而“黄竹歌声”,才是眼前所见宋亡后故都的凄惨悲凉,这是实写。
词人将昔日之繁华和今日之败落相互对照,虚实相映,伤怀倍添,语意极含蓄婉转 。
“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
谁不愿、封侯万户?
”三句,以“苏季子”喻抗元英雄。
苏季子即苏秦,当年游说六国抗秦,意欲封侯万户,后终金尽裘敝,落魄而归。
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们为抗击元军,恢复失土,英勇献身,不能归乡,只得梦回家山。
建功立业,本是士人的共同心愿,但在国势夷陵的时候为国捐躯的人,虽未封侯拜爵,却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和深刻铭记 。
“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二句 ,描写临安陷后,附近人烟稀少。
“轮四角”原意是希望车轮生角,不能转动,情人不能外出,此处指道路难行。
“长安道”,即是本词首句的“都门路”,此处借长安代指宋京临安。
京都道上,人烟萧瑟,一路寂聊难行,词人触景生情,家国覆亡之痛喷涌而出,结句“啼尽血,向谁诉”,重又回环到“杜鹃”上,用拟人化的语气,说杜鹃终日啼鸣,纵然啼尽鲜血,去不能诉说人间的悲苦,结句含义深邃,品之不尽。
本词题为“闻杜鹃”,全篇紧紧围绕“闻杜鹃”而发生变换,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勾起乡愁无限,而遗民却从杜鹃声声中忆起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
全文贯彻杜鹃声,可见杜鹃声是全篇的词脉,本文采取分承的过度手法,将后阕看来似乎并不相连的数层词意,绾合起来,颇具匠心。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61724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