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堂春

朝代:作者: 王哲 体裁:

试问修行,才登户牖,应是下手何如。

便先令欢乐,於已开舒。

待款款寻来,的当端正,意灭情祛。

做嬉嬉坦荡,更认闲闲,闲里安居。

从前一一细想,好搜玄揣妙,时复亲书。

顿省悟,怡然超出,苦海迷衢。

这番见真真那个,唯分明本有元初。

却还旧处,返光回照,独证无馀。

睡魔王。

百般作害为殃。

白日间、犹教可,夜更深、无处潜藏。

恼得人、昏如痴醉,怀修行、轻送无常。

眼若胶粘,头如山压,一团昏闷转羸*。

相勾引,三尸六贼,梦里盗元阳。

般般飞腾法界,万钟颠狂。

似这般、无端乖劣,劝诸公、各自提防。

念死生、前程事大,要殷勤、保护三光。

莫得偎*,全凭觉悟,神通勇猛赛关张。

相争战,威锋刚硬,一志向前当。

追赶退,云收雾敛,湛湛清凉。

光灿。

以上呜鹤余音卷之五坠髻慵梳,愁蛾嫩画,心绪是事阑珊。

觉新来憔悴,金缕衣宽。

认得这疏狂意下,向人诮譬如闲。

把芳容整顿,恁地轻孤,争忍心安。

依前过了旧约,甚当初赚我,偷翦云鬟。

几时得归来,春阁深关。

待伊要、尤云殢雨,缠绣衾、不与同欢。

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

注释注释:这首《 锦堂春 》是柳永所创作的一首典型的俗词,词中以代言体的方式塑造了一位泼辣、傲气、不拘礼法的市井女性。

词人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声情毕尚地刻画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市民意识的认同。

这也是柳永所以能赢得广大市民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坠髻慵梳,愁蛾懒画”一组四字对偶句,直接表现这位妇女的精神状态。

“坠髻”,表示发髻已松欲散了,而她“慵梳”;

“蛾”即蛾眉,指妇女修长弯曲的眉,已经含愁不展了,而又“懒画”,加位写出她的情绪不佳。

“心绪是事阑珊”,是对她意绪的总结。

“是事”,犹云事事、凡事,“阑珊”是近乎消失的状态。

凡事都打不起精神来做,不只梳妆打扮是如此。

内里意兴阑珊,外在则面容憔悴了,身体消瘦了。

“金缕衣宽”,衣裳变得宽大了,便是身体瘦下去了的证据。

古人每以衣带宽松表示身体消瘦,柳永《凤栖语》词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

她之所以憔悴消瘦,是因“疏狂”的年青人引起的:“认得这疏狂意下,向人诮譬如闲。

”“疏狂”,即风流浮浪之意。

用“这”字领出,则此两字又变成指称这种人物 。

“意下向人诮譬如闲”,直解就是“心里对我直是视若等闲”。

“诮”,犹浑也,直也。

这个“人”字是女子自呼口吻,用来表达女子怨恨的心情。

至此,作者将抒情主人公思念怨恨的对象点明了,对方对自己的态度也已明了。

市民妇女比较注重现实的个人利益,不愿听人摆布自己的命运 。

所以 ,词中的女子并不因这个“疏狂”的年青人,而长久地沉溺在忧伤之中。

她要进行抗争,甚至可以采取各种报复行动。

“把芳容整顿”,这是她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第一步。

“芳容”即自己的美貌 ,句意是她又感到很自信,于是重新振作精神,克服慵懒情绪 ,梳妆打扮起来 。

这与起首两句相照应 。

“恁地轻孤 ,争忍心安”!

说如果因为这点事情,就弄得形容憔悴,轻易辜负了自己的青春,怎能心安。

这是上阕词意的小结,预示着她将要发泄一腔不平的怨恨。

追思往事,使她内心不安和气愤难平的是:“依前过了旧约 ,甚当初赚我,偷剪云鬟。

”“依前”,象从前一样。

“云鬟”,如乌云似的头发。

古代男女相别之时,有订立盟约,女子剪发以赠的习俗。

赠发的意义是为了让男子见发如见人,另外还有以发缠住男子之心的神秘寓意。

这句的意思是,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现在怨恨“疏狂”的人竟又象从前一样过了相约的归期。

这疏忽大意不止一次了。

既然他失约而不遵守诺言,为何当初又骗取她剪下一绺秀发为赠呢?

说明他确实“ 疏狂 ”之甚,竟把盟约忘却或当作儿戏了。

恼恨之下,她盘算着他有一天归来,要设法收拾教训他。

第一要“香阁深关”,不让他进绣房。

如果他进房了,就“待伊要、尤云殢雨,缠绣衾、不与同欢 ”,不让他进被窝 。

以此逼使和要挟对方反省和屈服。

接下来愈发充分表现了这位市井女性的泼辣性格:“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

”她听任时间在僵持中过去 ,等待到更鼓已深,即是半夜了,才严肃地从头到尾、有条有理慢慢数落他的疏狂,要他悔过认错 ,还要保证今后不能再无赖爽约。

至此,全词嘎然而止,至于这女子是否会或怎么样实施她心中计划,词中不再多言,留下供人想像的余地。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俗”,也就是说,柳永在这里刻意用俗语写俗事 ,目的就是为了给“ 俗人”看。

在语言上,他主要用浅近的白话,甚至市井俗语,如“是事”,“认得”、“诮”、“恁地”、“争”、“赚”、“无端”等表现力很强的通俗文学语言。

在结构上,他主要采用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浅型结构方式,有细节、有情节,能够紧紧抓住读者。

作者巧妙地抓住抒情女主人公在梳妆瞬间的心理流程,用内心独白的方式 ,展现了她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词意集中凝炼,颇能打动人心。

出处《全宋词》(台湾中央舆地出版社,1970年版)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6331269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