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 杨花

朝代:作者: 邵亨贞 体裁:

正愁怕、曲江云尽。

转首隋堤,尚留芳景。

客路相逢,满身香影动离恨。

绿窗深窈,浑不寄、天涯信。

暗忆那回时,向马足车轮,长是随趁。

问春心何在,一点沾泥无准。

潘郎怕老,又禁得、雪添双鬓。

怅日暮、静掩长门,且频嘱、东风休紧。

谩犹记章台,帘卷日长人困。

渐吹尽、枝头香絮。

是处人家,绿深门户。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

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算空有并刀,难翦离愁千缕。

注释注释:原序: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後阕多不同。

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此语予深爱之。

昔年种柳:此处引语出自庾信《枯树赋》,故事则在《世说新语》,“〔东晋〕桓公北征,经金城,前为琅琊王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姜夔二十三岁时,曾游安徽合肥,与此地的歌女姊妹二人相识,时日一长,往来酬唱,情投意合。

无奈客子行色匆匆,终有一别。

后来,作者屡次到合肥与二女相会,情意愈浓。

光宗绍熙二年,作者再次来到合肥,但不久就离去了,这首词大概作于离去之时,以寄托对二女的无尽眷念之情。

题序中所谓“桓大司马”指桓温。

而题序中所引 “昔年种柳”以下六句 ,均出庾信《枯树赋》,按此词是惜别言情之作,而题序中只言柳树,一来合肥的街巷都种柳树,因此作者写的有关合肥的情词,多借柳树发感。

二来作者故意为之,以掩饰其孤寂之怀。

上半阕是咏柳。

开头说,春已深,柳絮吹尽,柳阴浓绿 。

这正是合肥巷陌情况。

“远浦”二句点出行人乘船离去 。

“阅人”数句又回到说柳。

长亭(古人送别之地)边,离人黯然销魂,而柳则无动于衷,依然“青青如此” 。

暗用李长吉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无情反衬自己惜别的深情。

这半阕词用笔不即不离,写合肥,写离去,写惜别,而表面上却都是以柳贯串,借做衬托。

下半阕是写自己与情侣离别后的恋慕之情 。

“日暮”三句写离开合肥后依恋不舍。

唐欧阳詹在太原与一妓女相恋,别时有“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之句。

“望高城不见”即用此事,正切合思念情侣之意。

“韦郎”二句用唐韦皋事。

韦皋游江夏,与女子玉箫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定数年后来娶。

后来诺言成空,玉箫绝食而死(《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

这两句是说,当临别时,自己向情侣表示,不会象韦皋那样“忘得玉环分付”,自己必将重来的。

下边“第一”两句是情侣叮嘱之辞。

她还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归来 ,否则“怕红萼无人为主”。

因为歌女社会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其情甚笃,其辞甚哀 。

“算空有”二句以离愁难剪作结。

这半阕词写自己惜别之情,情侣属望之意,凄怆缠绵。

陈廷焯评此词云:“哀怨无端,无中生有,海枯石烂之情。

”(《词则·大雅集》卷三)可谓的评。

姜夔少时学诗取法黄庭坚,后来弃去,自成一家,但是他将江西诗派作诗之艺术手法运用于词中生新瘦硬,自成一家。

男女相悦,伤离怨别,本是唐宋词中常见的内容,但是姜夔所作的情词则与众不同。

他屏除秾丽,着笔淡雅,不多写正面,而借物寄兴(如梅、柳),旁敲侧击,有迴环宕折之妙。

它不同于温、韦,不同于晏、欧,也不同于小山、淮海,这是极值得玩味的。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6349713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