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令

朝代:作者: 吴淑姬 体裁:

烟霏霏,雪霏霏。

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

从教塞管催。

注释注释①霏霏:纷飞貌。

②管:乐器。

评解这首迎春小词,以景衬情,寄喻颇深。

春日且至,而窗外烟雨霏霏,雪堆梅枝。

不禁想到“春从何处回”!

惟愿东风送暖,“塞管”催春,早回大地。

全词写景细腻,抒情委婉含蓄。

-------------------宋代有两个吴淑姬,皆善词。

一是北宋人,词见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人。

据洪迈《夷坚支志庚集》卷十记载,她是湖州秀才之女,聪慧而能诗词 。

貌美家贫,为富民之子所霸占。

却被人诬为有“奸情”逮捕审判,已定罪判刑。

衙中僚吏观审后,置酒席,命她脱枷侍饮,“谕之曰:‘知汝能长短句,宜以一章自咏,当宛转白侍制(知州王十朋)为汝解脱 ,不然危矣。

’女即请题。

时冬末雪消 ,春日且至 ,命道此景作《 长相思令》。

捉笔立成。

”即此词。

要解通此词,须抓住两点,一是“自咏”,——她此时的处境是被判了徒刑,正待执行;

二是“道此景”,——眼前之“景”是“冬末雪消,春日且至”。

且看女词人是如何通过结合“自咏”而“道此景”的。

开头的“烟霏霏”乃云雾迷蒙之意 。

“烟霏霏”是云雾迷蒙,为“雪霏霏”前奏。

《诗·小雅·采微》:“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霏霏,纷飞的样子。

明明已经是“雪消”了,却偏要说雪“霏霏”,已是一奇。

下句还要加重渲染:“雪向梅花枝上堆”!

眼前公庭院子里,当还有几株梅树,但说它枝上“堆”着雪,显然是借喻之法。

词人这样当着知州衙门诸僚之面,“制造”出这样一幅雪压梅枝的现“景”来,自然有她的原因 ,为的就是引出下句“春从何处回”,就是说眼前还没有“春回大地”;

结合“自咏”,是喻指她在此案中蒙冤受屈,未曾审理明白,便判了徒刑有如被雪压着梅枝,抬不起头来。

“春从何处回!

”用反诘的语气,加重感叹呼号的分量。

咏“春日且至”而写出这样的句子,在座诸公是品词的行家,既然出了这“自咏”的题目,当然懂得她这弦外之音。

下片“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 !

”紧承上片 ,通过描写梅花,“道此景”而结合自己的观感。

这里的“ 醉”和“睡”,不是实指生活中的醉酒和睡眠,而是说自己被一场官司打击得晕头转向,真是“终日昏昏醉梦间”(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句)。

到此际睁开了“醉眼”、“ 睡眼”,要找寻那“疏影横斜”的梅景却已是“如今安在哉?

”没有了,过去了。

这句与“ 春从何处回”是意同而笔不同的一种写法,是说好景不属于她 :要么没有来,要么来了又去了,而她总是处在“ 醉梦中,从未领略到”。

这一句借用了林和靖咏梅诗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不只使词语增加了文采,也使失却美好事物的意思得到了形象的体现 。

结句“从教塞管催 ”。

“ 从教”,任使也。

“塞管”,羌笛也 。

刘禹锡《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 。

”因古笛曲有《梅花落》词人想象其声可以感物 ,遂认为笛怨惊梅,而使之落。

如戎昱《闻笛》诗:“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

”张先《醉落魄》词:“ 横管孤吹,⋯⋯声入霜林,簌簌惊梅落。

”本词也承此意,说“疏影横斜”的一树梅花,任凭羌笛声把它“催”落了,补出“安在哉”的缘故。

词至此结束了,完成了“道此景”而“自咏”的任务。

绝妙之笔,婉约之情 ,构成了一首篇幅虽短而很有包蕴的小词。

于是“诸客赏叹,为之尽欢。

明日以告王公,言其冤,亟使释放”,词的手稿居然还由“治此狱”者收藏起来。

女主人公先是被俗人玩弄 ,然后又被雅人玩弄。

说是“佳话”也可以,但它毕竟是封建社会妇女生活的一幕悲剧。

读此词及其故事,不禁感慨万分!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6415715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