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
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
相思无路通。
注释注释: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 。
1276 年,元军破临安 ,谢太后乞降 。
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迁北上元都 。
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 ,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 。
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 ,南宋旧宫人为之贱行 ,并赋诗相送 。
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这首词出于《宋旧宫人诗词》,从这首词的题材、风调,乃至语言 ,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
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
“南高峰 ,北高峰”,聪明的作者就巧妙地利用现存的两座山峰的名字领起,起笔通俗、简洁,而又自然地将词引入特定的环境之中。
一开篇也就将读者引入词中。
南高峰、北高峰 ,是西湖十景之一。
“南北高峰旧往还,芒鞋踏遍两山间 ”。
古住今来多少游人墨客登高怀远留下诗词画卷 。
烟笼雾绕 ,云掩双峰,更增添了它的美和浓浓的诗情画意,清代文人直称之为“双峰插云”。
“南北高峰云淡浓 ”,抓住其美的特征,而且词简意丰,具有极强表现力,试想那云的飘浮聚散,色的轻重厚薄,景的幻化多姿,不都蕴含在“ 淡浓”二字之中吗!
尤为可贵的是双峰皆然,那真是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湖山图画中”总括山水如画,极言其美,收束上片;
一面又以“山”连及“湖”,再以“湖”字暗逗下片 ,上承下转,出乎自然。
“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钟禧《和友人招游西湖》)。
湖水中有芙蓉,芙蓉映衬湖水,恰如“绿叶红花”,相得益彰。
《长相思》一词写至“采芙蓉 ,赏芙蓉”,那场景、气氛、意境便顿时大变了,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就不只是山水花草之美,更从中体味到,歌的美、情的美、和生活之美。
好的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显现其独特的主题和美的个性 。
“小小红船西复东”便起了这种独特作用 。
尽管读来平平 ,但细细体味,却不一样。
采也好,赏也好 ,但总也“相思无路通”。
寻其所思,觅其所爱,东寻西觅而不可得。
令人陷入无限的伤怀和幽恨之中 。
“相思地路通 ”,显然是受了“波淡淡 ,水溶溶,奴隔荷花路不通”(陈金风《乐游曲》),以及《小长干曲》中的“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等诗句的影响。
“塞北江南千万里,别君容易见君难,何处是长安?
”(陶明淑《望江南》)对于羁旅之中的宋旧宫人来说,汪元量的南归,撩拨起多少离愁别恨,勾起内心深处些许怀旧之情,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何日是归年”?
谁来回答?
只有“无路通”。
“相思”二字就道出了作者对湖山如画南国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 。
然而十多年来左思右想、“东寻西觅”,哪有归路 !
“无路通”三个字,使其陷深深地绝望之中。
对于“无望”和相思两情感。
对于也曾是“日夜思家归不得”的汪元量来说,不仅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定会唤起深深的同情和强烈的共鸣。
此词一出,彼此黯然神伤,掩面而泣,正所谓 :“⋯⋯断肠人听断肠声,肠断泪如倾”(周容淑《望江南》)。
《长相思》本是唐教坊曲名 ,后来演化为词牌,是词牌双叠中最短的。
全词共三十六字,前后片开头二句多用蕴韵。
这首词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
笔锋辗转,双关妙语,亮出心曲。
作者用韵精确,多用比喻,有乐府民歌之神貌。
在表达家国之恨,故土之思这个主旨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情至文生,可以看出词作者超凡的才情笔力。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6426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