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诏赴太清宫普天醮作
上天容许清贫汉。
随处香风散。
万祸千灾真不乱。
宁心行教,普开心月,了悟回光看。
太清宫下重游玩。
万事俱无绊。
仰答皇恩酬本愿。
逍遥回步,密州安化,复隐元居观。
西风乱叶溪桥树。
秋在黄花羞涩处。
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
十载重来漫如许。
且尽清樽公莫舞。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释注释:词的上片是一幅荒村行路图,用的是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 :深秋,鸡声叫了,冷冷的月光还没有褪去,西风吹落了枝头的枯叶,路边羞答答开着的菊花透露出一丝秋意,时候尚早,却已有人骑着马,踏着晨露 ,行走在寂寥的荒村路上。
这行客便是张榘。
张榘是南宋词人。
他在宋理宗淳祐年间当过县令,后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掌管机宜文字。
前者是七品芝麻官,没有多少职权;
后者是个闲职。
故词人对自己的仕途际遇甚为不满。
标题中“ 被檄出郊”四字,已透露了此中消息。
“ 檄”即官府文书。
此番他的出行是出于上司的差遣 ,心里虽为不愿 ,但亦无可奈何,“满神尘埃推不去”,既是写旅途的风尘,也是写人生的无可奈何,上司的命令就像尘埃一样,拂不去,推也推不去。
“秋在黄花羞涩处”,“羞涩”两字极妙。
古代的词人描写黄花的很多,或比作傲霜的勇士,或比作受欺的弱女,比作愁苦的象征,或当作悠闲的陪衬,惟独张榘用“羞涩”两字来形容,既写出此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 ,似乎有些羞答答 、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的羞愤苦涩的心情。
另外一层含义是傲霜独开的菊花在一夜的摧打之后也不免“ 羞涩”,花犹如此,人何以堪!
张榘的“秋在黄花羞涩处 ”,其高度的艺术性正在于语意新颖,使黄花的描写与主人公的心理相一致。
“满袖尘埃 ”句是全词的张本 。
由此而有“羞涩”,而有匹马晓行,而有无限感慨 。
“马蹄”三句,将几个各不相干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图画。
这三句在节奏安排上更有巧妙之处:马蹄——浓露——鸡声 ——淡月 ——寂历——荒村——路。
两字一顿,十三个字构成均衡的、没有起伏的七个音节,恰好符合词人独自骑马,“的得,的得”行进在荒凉山路上的单调呆板的节奏的心绪。
如果说,上片主要是写景,那么,下片主要是言情。
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下片则是词人到达陈氏山居之后所发的感慨 。
时隔十载 ,旧地逡巡,风物如故,然物是人非,怎能不引起“身名都被儒冠误”的强烈感慨!
这里词人借杜甫的诗意来表明自己的遭遇心情,并进一步说“身”与“名”都被儒冠所误,足见愤慨之深!
“ 且尽清樽 ”与上片“推不去”相呼应,表现出作者无可奈何,以酒解忧 ,聊以自慰的情态。
“公莫舞”之“公 ”,乃指官场得势者,其含义与辛弃疾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相同。
只不过词人不用玉环、飞燕事 ,而用“六朝旧事”来比喻。
六朝共同的特点是统治者奢侈腐化、醉生梦死,因而一个个国运不长,相继灭亡。
南宋的情况与六朝相似,词人似乎已预感到了它将重蹈六朝复辙的历史命运,因而在这里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
这正是无数文人士大夫在六朝旧都——南京极易生出的感慨。
所以“万感天涯暮 ”,不仅指从清晨到日暮的时间的流逝,而且包括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对那些官场一时得意的小人的讽剌警告,对国家命运以及个人前途的忧虑担心,以及对自己被“儒冠误”的无言的哀叹。
这里 ,词人用“六”“一”“万”几个数字,反复盘旋,层层深入,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将万感交集的复杂思想感情生动地表露了出来。
这首词的用韵也有特色,“树、处、去、路、误、许、舞、暮”用上去声字押韵,有一种“ 促而未舒,往而不返 ”的声情 ,再加上《 青玉案 》词调的句法结构和谐少,拗怒多,使全词悲愤慷慨的情绪,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7173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