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朝代:作者: 郑少微 体裁:

谁折南枝傍小丛。

佳人丰色与梅同。

有花无叶真潇洒,不问胭脂借淡红。

应未许,嫁春风。

天教雪月伴玲珑。

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

注释郑少微的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梅花的词。

属于咏物诗词一类。

咏物诗词如果只限于描摹物的本身,则与谜语相似,无多可取。

咏物贵有寄寓,有寄寓则有意境,格调自高。

这首词咏梅而不止于梅,是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写,对梅花品格的赞颂来赞扬象梅花一样高洁的佳人和高士。

上片写梅花的丰色和韵致。

“谁折南枝傍小丛”。

一开始就从梅花所处的具体环境着笔。

南枝向阳,梅开最盛。

“折南枝”当然是折开得最盛的梅花了。

这为次句“丰色”二字提供了依据。

次句“佳人丰色与梅同”,此句以物拟人,由物及人。

丰色,既是梅花的丰色,也是佳人的丰色。

只有梅花才能和佳人比美,使人产生艺术联想。

第三句仍从梅花本身特点着笔向意境的纵深处掘进、拓展。

“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

”“万绿丛中一点红。

”有绿叶的衬托才能显出红的美丽来。

而梅花不同,梅花盛开时,绿叶尚未长出。

她不依仗绿叶的扶持,凭她独有的清香丰色,超然独立于百花之上,被称为“花魁”。

“潇洒”本是用于写人的,这里 用来写花,亦花亦人,花与人在艺术形象上已统一起来了。

作者既是赞扬花的品格高尚,也是赞扬象梅花一样的佳人和高士品格高尚。

第三句是从花与叶的衬托关系上来写的,第四句则是从色泽上的衬托关系来写的。

一般人赏花多喜爱花的姹紫嫣红,而梅花却“不向胭脂借淡红。

”不借艳丽的色彩诱人,只凭她洁白的本色,无瑕的本质取胜。

正如同“却嫌脂粉污颜色”(张祜《集灵台》)的绝色佳人一样,万紫千红和她洁白无瑕的本色相比,统统失去了迷人的光彩和诱人的魅力。

将审美情境更提高了一层,进一步突出了梅花高洁的品质。

读者不难从这一艺术形象中深味出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蕴。

言在颂花,意在颂人。

下片侧重写梅花的骨气和品格。

百花都在春风吹拂下开放,唯独梅花这位“丰色”佳人却不肯“嫁春风”。

她不想跟百花一样“春风得意”,不向春风献媚邀宠,却偏偏愿意和“雪月伴玲珑”。

梅花本为“岁寒三友”之一,腊月严冬,她却于雪中开放。

只有和她同样洁白无瑕的雪和月才配作她的伴侣。

在这里虽提出了雪和月,但梅仍是主体,雪和月是陪衬。

春风、胭脂,是用相对的事物和颜色来和梅花作反衬;

雪和月,是用同类事物和颜色来和梅花作陪衬。

在寒夜月光和严冬雪光的交相辉映中,梅花临风挺立,迎寒傲雪,愈显精神。

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使审美情境进一步向纵深拓展,强化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启示读者自然联想到作者生平不肯随俗同流,不趋炎附势,不慕富贵,一身清白的高洁本质。

这正是他仕途不得意的原因。

结尾两句“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

化用了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另具新意,更进一步由写梅花之形到写梅花之神,使艺术境界达到本词所描写的最高度。

在读者面前展开的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情境:澄净的池水中倒映着疏疏朗朗的梅花清影;

酒盏中几枝梅影横斜,情调自然、宁静、恬淡。

这正是佳人、高士所追求的情境。

也是作者以梅花自喻的心态的表白:“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作者生当北宋末年,朝政昏暗,君主荒淫,外患频仍,正直的士大夫无力匡扶,惟有退而洁身自好,“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自甘淡泊。

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实在太少,作者不免自伤幽独,惟有饮酒赏梅,自娱自慰而已。

于宁静淡泊中流露出一丝无可奈何的抑郁感。

这首词咏梅而不限于从梅花外表加以刻画,而是努力塑造梅花的艺术形象,寄寓着深层的意蕴。

通过对梅花艺术形象的审美,启示读者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既是咏梅,也是咏象梅一样高洁的佳人、高士。

既可理解为作者的自喻,又不拘限于作者的自喻。

梅花成为了词人所倾慕的理想人物的化身。

(王俨思)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8588676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