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冲天
清明天气。
永日愁如醉。
台榭绿阴浓,薰风细。
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
恰是逍遥际。
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
窗外数修篁,寒相倚。
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
行坐深闺里。
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注释注释:这首词是北宋前期词人杜安世的作品,词风与柳永相近,长铺叙,少粉饰,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
上片重点铺叙居住的环境和时序景致,也写出了环境中的人物。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点出人物在清明天气中的感受 。
清明是春分之后的一个节令,此时已入暮春,梅、杏、桃等花相继调谢,最容易引起思妇离人的愁怀。
“愁如醉”,兼状愁人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
愁绪袭来,内心模模糊糊,外表则显现为表情呆滞。
愁人是容易感到日长的,何况清明之后,白昼又确实是逐渐地长了起来,故曰“永日愁如醉”。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闺人所居住的环境。
“台榭绿阴浓”至“新荷蔽”数句,活画出一幅春末夏初的园林美景。
暖风轻拂;
台榭的周围,绿树成荫;
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
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
如此美景,“恰是逍遥际”,作者认为正是优游自在地赏玩景物的好时光!
但是却只“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
”词的抒情女主人公,一位肌肤柔软洁白的佳人披着件薄薄的夹衣 ,呆呆地站立在那里。
“半笼”两字 ,见出她披衣时的漫不经心 ;
而开头“永日愁如醉”句已作了提示,这里作一呼应,写出她神情呆滞之状。
另外,此处作者把写人和写景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优美的环境,衬托着美丽的闺人,恍如绿叶丛中簇拥着牡丹,相得益彰;
同时环境和人物又构成了反衬:景物自佳而人物自愁,节奏并不协调,于是更显出了人物的愁绪之重。
下片着重写闺人的幽怨情怀和憔悴情态,但却从景物写起:“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
”这是以“红绡”比石榴花之红以状其美。
石榴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 ,故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云:“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 。
”以红色的织物比石榴花,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作者看来是受到过白诗的启发的;
其后苏东坡也有“石榴半吐红巾蹙”(《贺新郎》)之句。
文学上的继承借鉴而又有所变化,就是如此。
这两句是继续写园林美景,词意更见错综。
“窗外数修篁”两句,是实写,也是虚写。
实写就是女主人公的窗外大概真的有几竿修竹;
因为在中国的园林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
虚写就是她并不一定真的去相倚 ;
这里用了杜甫《佳人》诗中的意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说明她也具有自怜幽独的怀抱而已。
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其作用是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而且本身已具有丰富的幽怨内涵。
紧接着上面两句,作者揭示了女主人公心灵幽怨满怀、行动呆滞,是因为“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 。
”意即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地盼望。
这在行文上是水到渠成的一笔,对女主人公的情怀、表现那么多,其原因也该有一个交代了。
结语三句:“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是对女主人公情态的进一步刻画,也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补足性刻画 。
她在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
经过了最后这几句的进一步刻画,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这首词,前片着重写景,后片着重写人,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即闺怨。
这样,词的气脉就一气贯串,不枝不蔓,人物形象也渐趋完满。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8789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