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博山寺作

朝代:作者: 辛弃疾 体裁:

不向长安路上行。

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释注释①此闲居带湖之作。

博山寺:据《广丰县志》,博山寺在广丰县西南,本名能仁寺,五代时由天台韶国师开山。

南宋绍兴年间,有悟本禅师奉诏开堂。

稼轩曾为之作记。

一起借“长安”、“山寺”为喻,总述弃官归隐题旨。

以下意分三层:逐次申说归隐之由和归隐之乐。

从人生哲理、养身处世之道立论,一层;

从人品操守着眼,二层;

友松竹而兄花鸟,从交亲自然为意,三层。

“味无味”联工妙。

②长安路:京城之路,代指求取功名之路。

厌逢迎:山寺倦于接待,极言自己去寺次数之多。

③“味无味”两句:在味与无味之处探索人生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自己一生。

味无味:语出《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材不材:语出《庄子·出木篇》:庄子过山,见到有些树木由于不成材而免于砍伐;

过友人家,却见到主人杀不鸣之雁以待客。

明日有弟子问:“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④“宁作”三句:宁作独立不阿的我,不屈志附人以求虚名。

走遍人间,还是归耕为好。

宁作我:语出《世说新语·品藻篇》:“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

桓问殷:‘卿何如我?

’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岂其卿:语出扬雄《法言·问神》:有人认为君子与其默默无闻地死去,何不依附公卿以求名声。

扬雄说:君子应该以德而名。

有人很富贵,但无名声,有人躬耕岩石,却名震京师。

“岂其卿,岂其卿。

”意谓岂可依附公卿而求名。

⑤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

http://www.blogms.com/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2134066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8806521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