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东阳道中

朝代:作者: 辛弃疾 体裁:

扑面征尘去路遥。

香篝渐觉水沈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

笙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释注释①代人赋:代人所作。

按:一本题作“东阳道中”。

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稼轩早年宦踪,似无缘至此。

词系征人思家之作,本事亦不可考,不似稼轩自我抒情之作。

权置此。

以下诸作均系年莫考者。

征人思家之作,清丽隽永。

“山无重数”以下皆山中行旅景色,清秀深幽而又生气勃勃。

结拍遥应篇首,点出怀人主旨,抓住生动细节,以夸张手法画出一个情意痴浓的马背相思者的形象。

②“扑面”两句:一写闺房,一写征途,倒装句法,言黎明拂晓时分,征人离家上路。

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香篝(gōu勾):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③“山无”两句:青山四围,无名花娇。

周遭:周围。

唐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

④“人历历”三句:描绘部队行军情状。

历历:分明貌。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萧萧:马鸣声。

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

”⑤“愁边”两句:不住摇鞭吟诗赋愁,以致摇脱了鞭上的碧玉梢头。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这首词中的“东阳 ”,即今浙江省东阳县。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

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花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读完此作,就好象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上阕头两句,点明了地点 。

交代了词人的行踪。

它描写了词人一行,离开京城临安,乘坐马车向东阳进发。

“香篝”,是薰笼。

“水沉”,是一种香料,即沉香。

“香篝渐觉水沉销”,是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前后两句,相辅相成,对应有致。

三、四两句,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特别令人喜爱的碧绿的山峰,盛开的花朵。

这是词人举目所见的,并非是有意捕捉,却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逼真地描写出来。

笔法自然,不假装点 ,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石头城》)的诗句脱化而来的。

“山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山峰 。

第三句的意思是四周群山郁郁葱葱,绿得可爱。

“花不知名分外娇”,谓野外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娆。

词人在另一首词里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代人赋》)可见,词人喜爱自然美,不喜爱矫揉造作之态。

这里正显露出词人的审美和情趣。

上阕描写自然景色,下阕描写生活画面。

它的笔调越发悠扬,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描写词人一行 ,催马加鞭,向东阳行进的画面。

”“人历历,马萧萧”两句,由于使用了两对叠字,因而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

“人历历”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

“马萧萧 ”,写骏马嘶叫之声。

“旌旗又过小红桥”一句,是描写动景。

词人一行打着旗号,一路浩浩荡荡,颇为引人注目。

最后两句抒情,表现出词人由于极为兴奋和喜悦,便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

青山绿水之间 ,一路吟声鞭声,那情韵真令人神往。

由此可想而知 。

词人此行,一定是很高兴的,否则,他怎么会如此呢?

这里用“愁边”二字,与词人另一首《丑奴儿》里“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中的“愁边”二字不同 。

“愁边剩有相思句”,是说词人搜肠刮肚,构思吟诵的词句。

很明显,这里所谓的“ 愁边 ”,并无愁苦之意,而是思索的意思。

“相思 ”,一般指对所钟爱的人的思念,这里是表示在构思美好的词句。

“摇断吟鞭碧玉梢”,写得更是有声有色,把词人扬鞭吟哦、疾速前进的得意神情,逼真地再现出来 。

“碧玉梢 ”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以增添字面的美感。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的画面优美,意境广阔,自然景色与生活画面紧密结合 ,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玩味不已。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8808415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