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以上强村丛书本用汪鱼亭藏钞庄靖先
丧乱O来少睡眠。
OOO榻又留连。
那堪又下潇潇雨,可柰无秋薄薄田。
OOO,O残年。
眼前戈戟尚森然。
得他真个风云手,不信人间有漏非汪藏钞本,乃别一钞本。
查汪藏钞本无最後鹧鸪天两首,惟古监张氏研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释注释:稼轩词六百余首,用调一百以上。
在这些词调中,利用频率最高的是《鹧鸪天 》,凡六十三首,占总数百分之十强,述怀、抒愤、言愁、叹老、酬答、赠别、祝寿、即事、咏物、写景、议论⋯⋯无所不有。
恐怕正是由于运用此调多而得心应手的缘故吧,所以“代人赋”便自然地也选择了此调。
词题“代人赋 ”,今天已无法弄清代谁而作。
从字里行间可知主人公是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上片先从写景下笔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柳塘新绿”,点明季节为早春;
“晚日寒鸦 ”,点明时间是傍晚。
这景,是衬情之景。
太阳即将落山,寒鸦正在归巢,极易令人引起对旧人的怀念,以孤独寂寞之感叹,而光线暗淡的“晚日 ”,又极易令人引起迟暮之想、不快之情,叫声凄婉的“寒鸦”,又极易令人精神不安、心情烦躁 ,所以在“ 晚日寒鸦”之后,紧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
先写景后抒情是词人惯用手法 ,作者更是应用自如。
“柳塘新绿”,是美好的景色,当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缕“温柔”之情,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温柔”。
但是,细柳新蒲为谁绿”呢?
无限“温柔”为谁存在呢?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这“温柔 ”的“柳塘新绿”之景,也同样,只能使“ 一片愁”增浓。
“温浓”之前着一“却”字,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
接下来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紧承上文的“一片愁 ”,是假设 ,是愿望同时也是深沉的感叹。
这“眼底”的“离恨”,联系上文,又是“一片愁”之原因的展现 。
“不信人间有白头 ”,是以“眼底无离恨?
为条件的,现在既是“眼底”充满了“离恨”的那末“人间”就只能“有白头”了。
这是以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离恨使人“白头 ”。
这两句,若直言之,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 ”。
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殷切地希望“眼底”真的“无离恨”,“人间”永远无“白头”。
上阕四句,作者以正反两种手法,也主人公的愁思,细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积心中,只待一发。
过片以下 ,愁思进入另一层次 ,即由概括地说“一片愁 ”,变为通过具体行为来写“ 相思”之情,深化“一片愁 ”。
“肠已断 ,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是一个行为,极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相思之深。
这将上片积情一、引喷发,悲情顿上一层。
离恨相思,她内在的是柔肠已经寸断,外表则是盈盈粉泪难收,“重上小红楼”。
“小红楼”,当是她与自己心上人曾经共同地方。
今天“重上 ”这“小红楼”,恐怕是为的要重温昔日携手并肩、恩恩爱爱的欢乐,幻想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
真是“离别肠应断,相思骨合销 ”(陈后主《寄碧玉诗 》)。
这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多么缠绵悱恻,多么凄楚动人啊!
结尾的“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的痴情。
她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正如欧阳修在《踏莎行》中所说的那样:“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然而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
明知凭栏无用,仍要一次又一次地倚靠阑干而远望。
其痴情若此,令人感叹!
以“频倚阑干不自由”这句作结 ,实有“神馀言外”之妙。
下阕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几个典型行为,通过“难收”“重上”“情知”频倚”等词,准确地描写了,主人公痴情中身不由已的样子,其内心的思愁也不言自显。
这阕词虽然是“代人赋 ”,但在封建社会里,思妇是普遍存在的,思妇诗颇多亦有深厚的传统,因此稼轩写主人公之苦闷愁思能感同身受,写来其情不虚,其意不隔,“情真景真,与空中语自别”(许昂霄《词综偶评》)。
我们大胆假想,也极有可能是以“代人赋”为障眼法,借以自写情怀 ,如李义山之《代赠》、苏东坡之《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之类。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8810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