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化度寺作

朝代:作者: 吴文英 体裁:

池上红衣伴倚阑。

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

小窗愁黛澹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注释注释:化度寺在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

这首词是作者在杭州思念苏州家人的,被思念之人当为他的苏州姬妾。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

”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象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

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

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 ,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

“殷云度雨疏桐落 ,明月生凉宝扇闲。

”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

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

“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

“生”字把“凉”归功于“月 ”,使月色倍觉宜人;

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

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

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

“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 、喜欢运用的字 。

“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 、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 。

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

“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

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

山是“秋山 ”,所以“黛”色浅淡;

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

正是“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

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 ”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

“吴鸿好为传归讯 ”,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

离家已久,怀人情切 ,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

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 ,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

“归讯 ”传到哪里呢?

“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

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象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

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

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 。

时间不限一日 ,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8818983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