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泽国楼偶赋
湖光祗在阑干外,凭虚远迷三楚。
旧柳犹青,平芜自碧,几度朝昏烟雨。
天涯倦旅。
爱小却游鞭,共挥谈尘。
顿觉尘清,宦情高下等风絮。
芝山苍翠缥缈,黯然仙梦杳,吟思飞去。
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
无心访古。
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
立尽荷香,月明人笑语。
注释注释: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游历吴地登泽国楼时所作。
以“湖光只在阑干外”起句点明了楼的位置特点,直揭“泽国”二字。
接句写登楼远眺,三楚迷漫而不能分辨 。
“三楚”之说众说纷纭,似以江陵、吴、彭城较合适。
此全句暗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语(虚同墟),以发怀古之幽情。
“旧柳”三句将视线收紧。
“柳”之言旧 ,写故地重游,也寓含着故国风景不改的意思;
“平芜自碧”,言野草繁芜 ,荒凉一片,不堪寓目;
“几度朝昏烟雨”,则借眼前景 ,暗喻政治形势的动荡不安。
“天涯”三句表明自己的不幸身世。
因天涯旅倦而遇胜楼,逢知已 ,因此能够消愁,故用“爱”领起。
“顿觉”两句言己已豁然摒弃了世俗杂尘,把宦情等同于眼前随风飘飞的柳絮。
宋亡后允平曾以人才征至北都,不受官被放回,此谓“宦情”疑指此事。
歇拍以景状情,至觉警动。
过片从远处落笔,由“芝山苍翠缥缈”引出超脱尘世之梦而终至于黯然破灭 。
“故国”三句进而抒发亡国的悲痛,慨叹无处托身,将国亡之感与身世浮沉紧密结合起来,读来凄迷哀婉。
“故国楼台”,从眼前景物推开去,不一定指一处;
丧乱之后,处处存在着一种飘泊沧桑的情感 。
承以“斜阳巷陌”,化用刘禹锡《金陵五题》“ 乌衣巷口夕阳斜”和辛弃疾《永遇乐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句意,概述故国山河变化 。
“白云”则出《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 ;
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
”帝即天帝 。
以“白云”代指仙乡,挽合过片之“仙梦”并且用了一个疑问句 ,尤其动人。
且《庄子》“乘云”云云是华封人说尧之语,“白云何处”,也隐含着一种怀念故君的意思。
故国故君如此,触处皆恨,故接云“无心访古”。
鸦栖双塔,鹭归半汀,则又衬托自己羁旅天涯之愁苦忧愁之情。
结韵照应起笔,引出荡舟戏莲的热闹场面,“立尽 ”,暗示伫立良久,笔势稍振便戛然而止,给人以“有情却被无情恼”的余韵。
此词可谓是西麓集中的高作,代表其词的一般风格。
从内容看,反映的是晚年的飘泊流荡生涯,抒写的是低徊幽咽的身世之感和残破河山的亡国之痛,感情真挚,在其集中尤为少见。
用词简明畅快,用典则贴切易晓是全词的最大特色 。
不过,“故国楼台”数句显得深沉抑郁,而过片又略逞超逸。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卷二云:“西麓词⋯⋯沉郁不及碧山,而时有清超处 ;
超逸不及梦窗,而婉雅犹过之。
”用“婉雅”来论其风格是最为恰当 。
他的词情调委婉低徊,还不时显现出老庄之道的影响,言辞不现激越高昂之态 ,而是曲折婉转 ,激扬的情绪,因而也相应地用“远迷”、“青”、“碧”、“苍翠缥缈”、“斜阳”等晦涩灰暗朦胧的色彩来言情。
他甚至还用了“共挥谈麈”。
魏晋人清淡最喜持麈尾,后世遂以谈麈沿为名流雅器。
这些都是“婉雅”作风。
再就结构而言,仍沿习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老路,无奇思巧变可言,只可称得上“平正 ”。
因它有一定的爱国内容,所以张炎评论西麓词为“本制平正,亦有佳者”(《词源》卷下)。
因为词人一味地追求这种风格 ,因而状景并不开阔,言情并不深挚,造境平凡,布局平淡,显得气格柔弱,拘谨守旧,其瑕疵是相当明显的。
但他在宋末婉约诸大家中毕竟自呈一家,独具一格。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9002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