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戊申岁,一春强半风雨,不可出户

朝代:作者: 邵亨贞 体裁:

雨中望粼墙桃花,殆欲零落,感人事之不齐,欢芳时之易失,信笔纪述,斐然成章。

桓司马谓树独如此,人何以堪,今乃信之矣刘郎老去,孤负几东风。

思前度,玄都观,旧游踪。

怕重逢。

新种桃千树,花如锦,应*我容颜改,浑不比、向时红。

我亦无情久矣,繁华梦、过眼成空。

纵而今再见,何似锦城中。

往事匆匆。

任萍蓬。

忆欢娱地,经行处,秦楼畔,灞桥东。

春冉冉,花可可,雾蒙蒙。

水溶溶。

几度题歌扇,欹醉帽,绕芳丛。

时序改,人面隔,鬓霜浓。

别有武陵溪上,秦人在、仙路犹通。

待前村浪暖,鼓楫问渔翁。

此兴谁同。

长怀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注释注释:张孝祥的《 六州歌头》,是南宋初期爱国词中的杰作。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举兵突破宋淮河防线,直趋长江北岸。

在向采石(在今安徽马鞍山)渡江时,被虞允文督水师迎击,大败而走。

宋金两军遂夹江东下,完颜亮至扬州为部下所杀,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暂时息战。

主战派大臣张浚奉诏由潭州(今湖南长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兼行宫留守。

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这首词,即他在建康留守张浚宴客席上所赋。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 。

“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

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

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

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 :“人到淮河意不佳”,“ 中流以北即天涯!

”国境已收缩至此 ,只剩下半壁江山。

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

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

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

谁实为之?

天耶?

人耶 ?

语意分明而着以“ 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

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怎能不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憾、痛苦和愤慨呢?

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

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

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 。

“落日”句,语本于《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

”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区脱:胡人防敌的土室)纵横,防备严密。

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

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延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

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

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

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 、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

”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

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

汴京渺远,何时光复!

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 ,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

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 。

“干羽方怀远 ”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 ”(干,盾;

羽,雉尾)故事。

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

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

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爱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

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

岳珂《桯史》记载 :“⋯⋯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

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 。

”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 。

“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

“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 。

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 》一诗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

”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一诗中也写道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皆可印证。

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 。

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

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

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

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

“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过之人,亦可通。

北宋刘潜、李冠两首《六州歌头 》,一咏项羽事,一咏唐玄宗、杨贵妃事,末皆用此句格。

刘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

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

孝祥此语大概亦袭自前人。

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颇费心思宴会的地点在建康,当词人唱出“长淮望断”,谁能不为之动容 ?

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 。

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庐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 》诗句)的现实中来。

一阕之内,波澜迭起。

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

承上阕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无门的失望;

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

最后指出连过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样悲愤。

这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之情,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 :“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祲,荡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的爱国精神。

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笑词》语 ,据称于湖一传而得吴镒,再传而得郭)。

同时 ,《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

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

词中,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鲜明对比。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

就象杜甫诗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 ,这首《六州歌头》,也完全可以被称为词史。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941449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