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昨日奉候,知玉体已不恙,轩从?

朝代:作者: 姚燧 体裁:

之,上雪崖使君雪崖雪。

玉垒浮云变灭。

蓬婆外、晴白界天,西岭窗涵古今绝。

秦山置下列。

类媵姬姜娣侄。

望太白、三百去天,六月人犹失炎热。

缁尘苦为涅。

问谁可配兹,千仞高洁。

惟君雅号相优劣。

有北正寒冽,传将移节,及门再命益磬折。

未闻赐环与。

我拙。

误名窃*。

甚此徵书,亦到岩穴。

何人*辘同车辙。

华首最相悦,忍为轻别。

定成竹否,乞为汝,负羁*旧时月。

曾照河桥夜别。

秋千下、花露染衣,倚马相看动愁绝。

登临黯望彻。

思落吴山万叠。

江村路,春水乍生,南浦迢迢恨难越。

匆匆换时节。

怪驿未缄鳞,****。

平湖入梦情犹切。

嗟乐事长在,壮游都误,酣歌迷舞兴未歇。

耿前恨休说。

凄咽。

乱愁结。

记诗满花笺,歌唤桃叶。

琵琶水面今谁拨。

但碧槛长倚,楚蓠空撷。

相思难寄,待更把,断柳折。

卷珠箔,朝雨轻阴乍阁。

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

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

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怯杯勺。

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

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飘泊。

寂寞,念行乐。

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

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

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注释注释:词题“春恨 ”,在宋黄昇《花庵词选》中为“春游 ”,实际上是作者亲身经历丧乱之痛,借以寄托对国事的忧愁与痛苦。

全词分为三片,意脉贯通。

明吴从先《草堂诗余隽》引李攀龙云:“上是酒后见春光,中是约后误佳期,下是相思如梦中 。

”从整篇词的结构而言 ,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但还只是表面的理解。

如果透过含蓄曲折的笔墨,从表面深入到内部,就会发现词人在南渡以后所渡过的黍离之悲,所以不能仅仅拘泥于“春恨”。

词的开头“卷珠箔 ”二句,点出了环境 。

“乍阁”,即初停。

这是化用王维《书事》“轻阴阁小雨”句意。

一个春日的清晨,词人登楼卷起了珠帘,窗外看去绵绵的阴雨刚刚停止,和煦的阳光已照楼台。

外面一片温暖全词的情与景由此生发铺展 。

“阑干外”以下写从楼上眺望的种种景象:如烟的柳条,在晴光中摇曳;

阶下绿油油的青草,映衬着芍药,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意 。

好一派诗情画意“ 烟柳弄晴”,并非专门咏柳,目的是挑起词人的情思 。

折柳送别,在汉唐以来已形成了一种社会风俗。

周邦彦的著名词篇《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就是借咏柳而抒别情。

眼前的柳丝依依有情,似乎又矣笔俱有送别之态。

紧接“东风”二句陡转,出现另一种物景。

强劲的东风把刚长出来的花吹落了,烘托出一种凄然伤神的气氛。

“屏山掩”三句,与上文的所见相回应,由景生情,实写词人当时的心境 。

“屏山 ”即屏风。

“沉水 ”,即沉香 。

“中酒”即著酒。

这里写出词人怕饮酒的心理状态,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二片追忆过去游乐的情景。

换头“寻思旧京洛”,承上转下,从现在的伤春伤别,很自然地回想起过去在汴京的游乐情景。

“京洛”,洛阳,东周、后汉两朝皆建都洛阳,故称“京洛”,这里地是指京师即国都,借指汴京。

作者在《次友人寒食书怀韵二首》中写过:“往昔升平客大梁,新烟燃烛九衢香。

车声驰道内家出,春色禁沟宫柳黄。

陵邑只今称虏地,衣冠谁复问唐装。

伤心寒食当时事,梦想流莺下苑墙 。

”诗中所写思念故国的悲伤心情,与词作者主旨是一致的。

不过词的写法较诗而言比较含蓄婉转 。

一个“旧”字,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时代意念。

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说 :“南宋词人系心旧京,凡言归路,言家山,言故国,皆恨中原隔绝 。

”这里思念“旧京洛 ”,正是中原被占的遗恨中引起下文“往昔升平客大梁”的游东情景,更增添离别之悲 。

“正年少疏狂”三句,词人想起当年在汴京放荡不羁的生活。

白居易诗 :“疏狂属年少 。

”少年时征歌选色,外出游春的车马已准备好,只是催促着好赶快梳妆打扮。

油壁车,女子所乘 ;

“催梳掠”,其中有女子同行。

“曾驰道同载”三句 ,专写游赏,但不专注一时一事。

驰道,即御道,皇帝车马所经过的道路。

上林,秦汉时期为皇帝的花园,这里借指汴京的园林 。

“收灯毕,都人争先出城探春 ”(《东京梦华录》卷六),这是“灯夜初过早共约 ”的注脚 。

同载、携手、共约,情事如见,都是“年少疏狂”的事。

至此,一笔写来,都是热闹欢快的气氛。

可是,紧接着“又争信飘泊 ”!

突然结束了上面的回忆,似断又续,极尽顿挫之妙。

这使人仿佛从梦幻意识中回到清醒的现实,感情起伏,跌宕之中透露了作者的真情 。

“争”同“怎 ”。

词人怎么能料想到昔日歌舞升平商业繁华的汴京,如今已落到金兵的手中,而自己又过着逃难的飘泊生活。

这种悲哀从上面的欢快和畅的景象中显露出来,以欢愉的情调映衬离别后的孤寂,更显得凄楚难忍。

第三片从回忆转写别后思念之情,主要抒写离恨之情 。

“寂寞,念行乐”以下,紧承上文的“疏狂”到“飘泊”而来,注入了对旧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甚粉淡衣襟”三句,是想像她已摆脱了歌女生涯,而美貌依然 。

“琼枝璧月春如昨”一句,本是南朝陈宫中狎客为赞美张丽华、孔贵嫔等容貌而写的诗句“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见《陈书·张贵妃传》。

这三句,怀念旧人,同时也是怀念故都 ,写得迷离惝恍,而寓意于其中也可寻得。

以下转入别恨与相思 。

“怅别后华表”二句,借用典故,抒发人间沦桑之变,好景不长的深慨。

传为陶渊明潜作的《搜神后记 》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落于城门华表柱上,言曰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此二句用“怅”字领起,寄意深刻,语更明了而又委婉含蓄。

结末“相思除是”二句,用口语写情,感情委婉真挚。

“除是 ”,除非是的省略。

这里词人把多少不敢直接说出的别恨,统统倾注在酒杯里,痛饮尽醉忘去那些恩恩怨怨 。

“向醉里、暂忘却 ”,犹如众流归海,不仅感情深厚,而且“辞尽意不尽 ”,言外之意含有眷念故国的无穷隐痛。

这与李清照《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的情意相近,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抒发爱国思想的词作,写得情韵兼胜,委婉真切,代表了作者的另一种风格 ——即婉约的风貌。

在艺术技巧上充分显示出组织结构的严谨 。

全词上、中、下三片,从眼前伤春到追忆往昔,再转入现实相思,有铺排,有转折 ,环环相扣 ,逐层深入,并用“别恨”一气贯串。

尤其是过片处意脉连贯,情致婉转曲折。

其次是寓别恨之情于清旷的境界之中,使整首词的词境显得既沉郁又婉丽。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2997680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