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庚申六月三日,同耶律君璋、赵

朝代:作者: 陆文圭 体裁:

璋不饮,命歌者歌以劝之双鬟耸翠。

低护金莲裙*地。

铁石心肠。

无奈梅花一点香。

歌声梁绕。

流水泠泠云杳杳。

白发刘郎。

对景须弃醉一场。

春牛春杖。

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

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

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

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释注释: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

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

古时立春日 ,“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 ,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 》)。

春牛即泥牛。

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

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 勾芒神 ”,鞭打土牛 。

春幡,即“青幡”,指旗帜。

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

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

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

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

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

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 ,兴致勃发 ,情趣浓郁。

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

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

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

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

丐,乞求。

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 。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

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

而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

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在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

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

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

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 ”。

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 。

《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 ”,以“同字相犯”为戒。

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 ”,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

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

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

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

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

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3361685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