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朝代:作者: 淮上女 体裁:

淮山隐隐。

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

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

遮住行人东望眼。

恨旧愁新。

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释注释①悠悠:遥远。

评解公元1220年左右,金兵继续南侵,赵宋将首都南迁到开封。

在金兵屡次进犯及狼狈退却之际,多少人民遭受杀害掳掠,淮上女就是其中的之一。

词写淮上女被掠途中,对故乡山水的依恋。

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和烟波浩渺的淮水,似乎都充满了愁恨。

在漫长的旅途中,她不断回头望故乡,泪眼模糊地对着暮春的晚景,多少新仇旧恨一起涌上了心头。

抒情哀婉真挚,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人民的苦难。

-------------------------这是一首遭掳掠的女子题于客舍上的词。

它表现了南宋末年遭金人掳掠的女子那种欲哭无泪的悲愤心情。

南宋宁宗嘉定末,金遣四都尉南犯,掳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

有女题此词于泗州(治所在临淮,今江苏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原城池已没入洪泽湖)。

词的上片,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远望淮山高耸,绵延千里;

淮水浩渺,烟霭迷芒。

“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

“云峰”前冠以“千里 ”,“烟波 ”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

但如今却满目疮痍 ,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 ,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

“千里恨 ”、“万顷愁 ”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

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

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 ;

万顷 ,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

具体化了 ,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踏莎行 》)胡楚:“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

”(《寄人》)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

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

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上片,取眼前景,喻胸中情,随意贴切,不假雕饰。

一、三两句摹山范水较为一般,二、四两句倾注作者沸腾的感情,使山河为之变色,极具感人力量。

过片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

”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

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

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

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

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这怎不令她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呢?

“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

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

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

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

“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 。

下片着重通过人物细节的描写:“东望眼 ”、“ 有泪无言”来表现被掳女子的深沉悲愤,极富感染力。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3401664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